第396章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已,对待臣僚、侍从宽厚。 我们可爱的包青天包拯,包老爷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赵祯用衣袖擦脸,也不责怪包拯。 众人心说:你舅宠他爸。 赵祯不安于守成的现状,针对早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导致的诸多社会问题,赵祯一直都想有所作为。 这就不得不提到,让无数学子闻之色变的大佬,写出《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我范哥! 公元1043年,赵祯授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一职,又任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人称“四谏”),锐意进取。 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但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次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改革彻底失败。 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后话) 总体而言,赵祯知人善用,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像大家所熟悉的包拯、范仲淹、司马光都是这个时期。 彼时的宋朝是较为安定的,就是和西夏打了几架,基本没打赢。然后又被大辽压榨,委曲求全。 别的倒没什么,相反宋朝自已内部是经济繁荣,医学、天文学、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仁宗盛治’之下的大宋,此时也到了鼎盛时期。 不安于守成的赵祯,最后是被史家誉为“守成贤主”。 赵祯表示我都无语了。 赵祯是个苦命人,大儿子出生当天便夭折。二儿子、三儿子都只活到两岁多,也夭折。赵祯整个人心态崩了,心情沉重,没儿子了,绝后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一连送了三次。 朝廷内外对皇嗣问题深为担忧。经宰相韩琦及大臣包拯、司马光等反复劝谏,赵祯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正式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曙。 次年。赵祯病逝,终年五十四岁。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就连乞丐与小儿,都跪哭不止。 可见宋朝这位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余年的皇帝,在当时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 王莽:“原来司马缸,呃不,司马光是你这个时期的大臣啊。” 赵祯:“怎么了。” 王莽一笑:“没啥,长知识了。一直知道这个人,但不了解他是哪个时期的。” 刘邦看向秦始皇:“政哥,你怎么看。” 秦始皇:“嘿,你怎么抢我台词。我正准备问你呢。” 刘邦:“宋朝在赵祯的文治之下,呈繁荣景象。就是..唉~我真不懂,国家有钱,怎么还培养不出强而有力的军队呢。” 刘彻:“这种情况缺的是一位雄主和勇猛武将。如此好的条件,倘若有人统领全军,定能统一天下,甚至是灭了辽和西夏。” 听罢,满堂皆惜。 这么好的条件,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看得见的。 有雄主的时候,财力不足以支撑。有财力了,结果却又无雄主猛将。白白浪费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怎能不让人惋惜。 秦始皇:“说到底还是宋朝不注重武力,过于重文,只会变成任人欺负的书呆子。” 赵匡胤也是轻叹口气:“还请始皇降罪吧。” “降罪谈不上,至少在赵祯的治理下,国家繁荣,百姓安居。赐中等房吧。” 赵祯:“多谢始皇。” ... 第321章 太难了 四天后。 一声龙吟响彻,就见天空上写: 宋朝第五任皇帝: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1067年) 简要哥: 赵曙,初名:赵宗实。 赵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赵祯的堂兄赵允让的第十三子。 可怜的赵祯连丧三子,所以将赵曙收养,相当于是过继给了赵祯。 膝下无子的赵祯死后,便由赵曙即位。 三十一岁即位的赵曙,也没能逃过被太后临朝听政的命运。便是赵祯的皇后:曹皇后,现在叫曹太后。 赵曙天性极为孝顺,想为‘干爹’赵祯守丧三年,但宰相大臣们不同意,方才作罢。 赵曙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 李儇插话道:“这世上居然有人喜欢读书,不喜欢游玩?你这人真没意思。” 李世民一瞪眼:“这有你说话的份吗。” 李儇:“哦..那我出去玩了。” 李恒、李湛:“走走走,一起。” 三人一碰一跳出了‘咸阳宫’。 李世民气得不行。 宋朝虽武力不行,但就目前来的皇帝,全都是喜爱读书之人。好歹不是一无是处的废物皇帝,这几个倒好,又不读书,也不习武。成天就知道玩。 王莽哈哈一笑:“李二,别气啦。李儇他们几个其实挺好的。”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由曹太后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二人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