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朱由检留下了四个,各个要职的非东林党的官员,以制衡东林党的势力,这四人被东林党称为“四凶”。 后不久,大明进入了小冰河时期,连年天灾不断。大旱、饥荒、水灾、蝗灾,还有瘟疫横行。 粮食连年歉收,百姓食不果腹,民间盗匪、起义军四起。 而外面,后金声势浩大,步步紧逼。 摆在朱由检面前的,何止是高端局,简直是地狱级难度。 ... 第439章 君王死社稷 公元1629年,袁崇焕跑去朝鲜,杀了一个不听使唤,名叫毛文龙的总兵。 然而毛文龙一死,负责牵制后金的游击队也没了。 朱由检:??? 皇太极:妙啊~~~ 就在这时,皇太极亲率大军,趁袁崇焕不在,绕开辽东,直逼大明京师。 袁崇焕吓得不轻,彻夜狂奔,赶回京师救援。 在家门口打了一个来月,终于将皇太极赶走。 但这一下袁崇焕可落下了太多把柄,遭到群臣弹劾。 群臣:你闲着没事,跑朝鲜去干嘛! 群臣:你勾结清军!你故意放他们入关的。 后金:完了,被发现了。老袁,快回来吧。 再加上后金的离间计,袁崇焕更是百口莫辩,朱由检将其打入大牢。 随后不久,给斩了。 斩了之后,朱由检才后悔了,这下谁还能挡得住后金的大军。 公元1642年,松山、锦州接连失守,大将洪承畴降清。 北方只剩山海关最后一道屏障。 祸不单行。 次年,一个叫李自成的狠人,给朱由检下了战书。 带着起义军攻下大同,前方战线连连失守,直逼大明京师。 群臣:陛下,快跑啊,我们南迁吧! 朱由检:“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朱由检不打算南迁,死也要死在京师。 然而话落,群臣都不说话了。 见状,朱由检冷笑一声,斥责道:“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发个微信,摇个人儿。 朱由检:吴三桂在不在! 吴三桂:在的在的。 朱由检:朕封你为平西侯,进京勤王!速来速来,十万火急。 吴三桂:好的好的。 朱由检:都半个多月了,你怎么还没来啊。(红色感叹号) 吴三桂开启了朋友验证,你还不是他(她)的朋友。请先发送朋友验证请求.... 朱由检:“......” 吴三桂没等来,等来的却是气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 李自成兵临城下,开始攻城。 朱由检歇斯底里,捶胸顿足道:“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 紫禁城外,火光四起。 大明距亡国只有一线之间。 朱由检让太监带着三个皇子逃出宫去,自已则是召来皇后、宾妃喝上最后一次晚宴。 并要求她们全部自杀。愿意自杀的自杀,不愿意的,朱由检亲自动手将其砍死。 事后,朱由检神情恍惚的,与宦官王承恩二人走到前殿,鸣钟示意百官来见。 可偌大的皇宫,没有一人前来。 朱由检哭中作笑:“大势已去..两百七十余年的大明,竟亡于..我..手...” 王承恩:“陛下,节哀啊。老奴愿意陪您一起死。” 朱由检:“文武百官无一人来,他们都去逃命了。没想到,最后反倒是你愿意陪在我身边。” 王承恩:“倒不是文官怎么样,宦官怎么样。有的时候是文官忠心铁骨,宦官阴险毒辣。有时候却又是相反的。陛下您,只是不巧碰上了后一者的情况。” 随后,朱由检和王承恩二人来到煤山。 朱由检用血在衣服上写下:朕死,无颜面对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随后,便在煤山一颗歪脖子树,上吊死了。 王承恩也随朱由检一起上吊自缢。 朱由检终年三十三岁。 自此,大明王朝灭国,国祚两百七十六年。 ... 此时的朱由检,已经哭成了泪人。 全程都是跪着诉说的。 “后世无言面对列祖列宗!” 说着,朱由检一头狠狠磕向地面,渗出了血迹。 王莽轻叹口气:“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 说罢,王莽朝朱元璋等人一抱拳:“后世佩服大明王朝!” 朱元璋站起了身:“你突然正经,搞得咱有点不适应。” 听罢,王莽哈哈一笑:“那就拉倒,历史嘛,谁也改变不了。” 朱元璋摇头叹息,随即上前将朱由检搀扶了起来:“你尽力了,虽有些错事,但咱不怪你。哪怕是咱,面对这样的情况,也不一定搞得定。” 朱由检抽噎:“太祖,您真的不怪我吗。如果我当时明智一点,没有杀袁崇焕,说不定...” 朱元璋摇头:“别说了,别说了...” 朱元璋深吸口气。 皇太极:“闹半天,原来你大明不是被我大清灭的。” 朱元璋看向皇太极:“你该庆幸,还好不是。不然咱一定会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