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
收干菜不能按照十倍价格收,给三倍已经不错了。 刘知县听到两千贯,彻底放心,价钱他更满意,替百姓高兴,果然良善之村、仁义之村。 “想是秋后没有新鲜菜,盒饭用干菜代替。”刘知县猜出来下丘村的打算。 “差不多,冬天有萝卜和白菜,干萝卜做咸菜好吃。” 朱太一说着吧嗒下嘴儿,村子的干黄瓜和干萝卜咸菜口感最好。 下午刘知县亲自写了一个告示,其他人抄,文吏和衙役去县中的各处贴,顺便为百姓讲内容。 “太好了,快回家摘菜制干菜,有人收,干的是新鲜的三倍,阴干的多加三成。” “哪里收?我家菜地的菜多,吃不完,不好卖。” “玄津桥旁边的福华楼旁边的四海杂货铺,现在卖盒饭了,便宜,他家盒饭好吃。” “给的钱太少了,八九斤能晒一斤,凭什么只给三倍?” “嫌少你别卖,你留着自己吃。” “我自己哪吃得完?我回去问问,奸商,钱全让他们赚去了。” …… 丹青店里不时有木头板子送进来,还有老竹子,孩子们就在院子中学习,干活的声音大也无所谓。 十八个护卫和朱太三、朱太四安排东西摆放,另有新的竹子托盘、碗、盘子、筷子送到。宫里给调来五十个木匠,拆后面的六间房,起木头的二层楼,不需要漂亮的飞檐,怎么快怎么来。 里长把憨憨画的图纸给工匠们看,木头板子上要切出装玻璃的窗户口,玻璃大棚只能这么造。 无法像朱闻天那时的玻璃大棚大块玻璃,玻璃一大,重量用木头和竹子难以支撑。 八分地造四个,每个占地不到二分,一百平方米左右,留过道。 现在的一亩地大概在六百一十平左右,一分地为六十平。 下丘村那边大棚面积大,真正用来种东西赚钱的,店里的属于做样子,叫人观赏,种得不会那么密。 另有人在挖火道,像一个个弓字相连,上面铺石板,冬天烧火升温用。 别人干活,房子在拆,下丘村的人再次来到福华楼居住。 徐掌柜同样的操作,给住院子的人免费、退一部分钱,挪旁边去。 他表示欢迎,新的菜试制成功,顾客一致好评,给五颗星。 当然价钱也贵,别处没有,想找可以去光禄寺,看光禄寺敢传出来不? 孩子们自己上手做晚饭,清淡为主,主食少。 …… 坤宁宫晚饭时候,太子夫妻又来了,朱太一下午的时候带着里长的题本送到太子府。 朱元璋到来时马皇后早已看完,帮他换衣服:“下丘村送个正式的题本,要求把福建莆田的晒盐法推广到大明沿海,另有补充原晒盐法之不足。” “看样子他很看重,否则何必写这样的题本?”朱元璋换完衣服,拿起题本观瞧。 “哎呀!盐能这么晒?滩晒法,之后就有很多盐像白捡的一样能吃。娘滴咧!” 朱元璋忍不住说句脏话,他发现就是多用点地而已,然后源源不断的盐就出现了。 至于说题本上讲的人不穿防护好的靴子,腿长时间在卤水中泡伤害大,他觉得可以忍受。 呃…… 要不按照题本上写的给盐户制作油靴?盐多了,钱就多,做个油靴也是行的。 一瞬间朱元璋又改变主意,别伤害百姓了,题本已给出办法了。 油靴用布做,几层布制作好,泡桐油,一遍遍刷,就不透水了。 盐户穿着它进到卤池干活,出来再换其他鞋。 “出来的时候,给朱宜长的?朱宜长手上还有什么?怎不一次给咱拿来?那是写给咱的。” 朱元璋突然想到个问题,高人在村子队伍出来前,一定教了许多,包括这个题本。 “爹,要照着做?”朱标问关键的事情。 “得盐的事情怎能不做?明天一早派人去福建莆田县,划一片地先做下看看。 若成了,凡大明沿海之地,皆依此法施为,大明盐产将翻十数倍,不,数十倍。 这个叫纳潮风车的东西也找人做,就是水车的道理,用它来把海水提上来。 适合的地方就修,不适合的依旧用人来提卤。今晚喝酒。” 朱元璋发现自从下丘村的人来了南京,自己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143章 夺本而走有小草 清晨的阳光照到纸窗上,屋子里的温度随之上升,朱闻天坐起来叹口气:“晚上也不凉快呀!要空调,我要空调。” 他嘟囔着起来,用手巾在旁边的水盆里沾湿,擦擦身上的汗,再刷牙,头发下午洗,天热一会儿就干。 孩子们纷纷起来,处理完生理和卫生问题,开始晨读,背三百千。 背完这些再背乘加法和珠算口诀,结束后吃早饭。 住进福华楼,大家自己不做早饭,隔壁晚上露天睡觉的工匠们也有人送去粥和包子、咸菜。 昨天下午工匠过来时神情木然,朝廷安排事情就做吧!就这命。 结果晚上一顿福华楼送去的饭菜后,他们认为命也是不同的。 所以当孩子们买完菜过去准备做盒饭时,工匠们正在努力工作,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把粥和包子吃掉,趁日头不高,赶紧出活儿。 “他们的鱼卖得太贵了,要做盒饭?” 小丫头负责带带几个伙伴儿买鱼,觉得贵。 下丘村吃鱼不花钱,旁边有河、有湖、有江,关键有经验丰富的渔夫和憨憨哥的好网。 “给工匠们吃,盒饭用鱼做,得卖多少钱?大锅里扔几条鱼煮个汤就不错了。” 里长没想着赔钱卖盒饭,本钱都不行,必须有利润。 他懂得人性,有的人不感恩,哪怕白给他吃,他也说你不好,恨不能你倒搭他钱。 下丘村可以用卖盒饭赚来的钱修桥补路,跟白送人东西不同。 当然要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一时有困难,帮一把,对方能记在心里,这样的就可以。 “那做成红烧的哦!盒饭用鱼汤。”小丫头说着带人做大锅饭。 朱闻天负责揉面,盒饭没有面食,成本高,都是去年或前年的籼米。 新米好吃,煮饭的时候出饭少,陈米干啊,多放水,出饭多。 朱太一此时找里长:“里长,听闻今天陛下早朝安排推广晒盐之事,你说除了这事,还能有别的什么事情不?” “宫里同意了?”里长对‘听闻’二字直接忽略。 “利国利民为何不做?当今圣上可不一般。” 朱太一带着任务,问问还有什么东西没,有便赶快拿出来,不然你们回去了,耽误时间。 里长伸手入怀,掏出来抄憨憨的第二个题本:“我这里有个与海禁有冲突的题本,不知道……” “知道,给我,好滴,我有事情先走了。”朱太一出手速度快,抢了就跑。 什么海禁冲突不冲突的,跟自己有啥关系,自己任务完成了。 …… 巳正二刻,有要吃盒饭的人开始进入,人数不多,更多的人在干活,无法提前跑来。 朝廷调派的工匠们停工,施工环境太吵杂,影响客人吃饭,顺便他们也吃饭。 伴随着时间流逝,人越来越多,一到午时,位置坐满。 好在大棚的地方让出来二分地,一百二十平,又能多摆桌子和凳子,长条桌与长条凳,空间利用率高。 “三文钱的。”一个膀大腰圆的人递上三文钱。 打菜的孩子看他一眼,没给他碗,直接往托盘上扣两次饭,他眼睛一亮,连忙端走。他后面的人露出疑惑的神色,又摇摇头:“五文的,肉菜多打点。” “好咧!”孩子真就多给打,反正肉菜里面也是蔬菜加肉丝、肉片。 卖盒饭的菜在这里找不到红烧肉、锅包肉、熘肉段等全肉的。 肉丝看着粗,肉片看着厚,其实切肉的时候又细又薄,抓淀粉后炒开,就膨胀了。 这是瘦肉,现在瘦肉没肥肉值钱,但不是所有的菜都适合拿肥肉做。 孩子们买肉的时候对方给一堆下水和骨头,以及猪蹄。 猪头不送,猪头上的肉也挺肥呢,关键可以拿来摆在案子上搞仪式。 下水不给买盒饭的人吃,他们看到会觉得不好,村子留着自己吃。 偶尔也有人掏十文钱,自己带了酒,几个人一起到那边特殊的方桌边坐下,慢慢吃喝。 这个就属于聪明人,四个人四十文,那么多的菜供选择,到别处菜样少。 其他人如昨天一般,来晚了没位置,端托盘找地方蹲着吃。 楼上有地方却不开,给吃单炒的人准备,虽说一直没人点。 “小草?是小草。”在旁边工地腾出来一块地方吃饭的工匠有人看到多给打饭的人出声招呼。 “四舅,你在这啊?”这个小草端着饭菜四下看看,往那边挪两步。 “来,到这边坐,里长,这是我外甥,亲外甥。”工匠站起来对溜达着的里长喊。 里长走过来:“呦!一家人啊!快,这边坐,于师傅,你昨天要是早来,就见到了。” 他拍拍这壮实的小草胳膊,示意过去坐。 旁边的人让让,小草拘谨地坐下:“四舅,你啥时候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