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节
包括乡绅请酒,你不去,就是不团结地方,你去了光吃人家的,就欠人家的。 乡绅触犯律令了怎么办?治罪还是不治罪?人活着不是单纯的非黑即白。 自从下丘村起来了,一切变得不同,下丘村给得好多好多,关键宫中默许。 于是在跟地方乡绅喝酒的时候,自己就带着东西参与,反正自己吃喝的那些,绝对没有自己带来的东西价值大。 下丘村给香皂,自己参与聚会,放出来十块香皂,让人扑买,最后得的钱给聚会的花销。 基本上都是会多出来一部分钱,这部分钱也直接在现场给青年才俊,以资鼓励。 这种感觉太爽了,我不欠你们地方乡绅的,我每次来都付出更多。 我只欠下丘村的,但下丘村是跟太子一体的,我怕个甚啊? “知府,如何安排?”李知县不知道宋知府心里戏那么多,他反正明白自己短时间内离不开这个岗位了。 之前还以为能够三年一考的时候升呢!结果这边成试点了。 这他娘的谁要是把自己给提上去,谁就是自己的仇人,恨其祖宗八辈子的那种。 这不就是变法的下面支撑嘛!关键现在的变法,没人敢拦和搞破坏,陛下的刀……锃亮锃亮的。 当今圣上可不是宋神宗,谁敢拦陛下的决定? 那么自己的任务是做好宣城县的试点工作,宋知府当然负责整个宁国府。 “给各县的官学送去一些,自从科举停了,一个个学子就失魂落魄起来,学业不可荒废。 唉!他们连这点都看不透,又怎能答出来好的时务策?国家大事,不是说废就废的。 他们应当趁此机会,多学、多看、多想。等朝廷恢复科举时,才能立即上去。” 宋知府决定给官学的学子们坚定下信念,送东西。 “甚好!”李知县表示认同。 …… 别处的学子们在科举考试停了后,感觉到天塌了。 在图书馆的五百二十五个学子却每天过得都很充实,他们已经全部通过考核,现在帮忙带孩子。 像极少数太小的孩子不用他们管,下丘村领回村子照看。 他们的任务是给孩子们讲故事,带孩子们玩耍,顺便自己看书,内部的刊物。 刊物中写了大明当前的一些情况,包括地方官员的运作,针对四川夏国的仗是如何打的。 大明与夷人的贸易,大明海外的一些地方的情况…… 都是他们原来学习时所学不到的东西,第一期就让他们看入迷了。至于他们讲的故事,出自下丘村孩子们的手,孩子们把憨憨哥教的故事写下来,互相帮着完善。 然后在印刷工坊中排版,印成一本本小的故事书,这些故事书就是三字经和千字文里面的典故。 昨天学子们拿到一部分故事书的时候,发现自己以前学的三字经与千字文,仅仅学了个皮毛。 两本启蒙书的小故事,居然涉及到了四书五经中的内容。 “昨天给了十个册子,我当时学三字经和千字文的时候,有人若这样教我,我又怎会学得那么累?” 有学子在带着孩子们打饭的时候跟身边的同窗感慨,这些小故事太有意思了。 “我想知道是何人所著,哪个大儒?往这边站,别挤别人的队伍里去。” 旁边的学子说着的时候喊前面偏出一大截的孩子,那个孩子回头看一眼,立即调整好。 打饭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端着餐盘,一道接一道菜接,肉菜他们最喜欢,尤其是糖醋类的。 其他的菜也不拒绝,反正都好吃,素菜中同样有油。 别看是大锅饭,不比福华楼的单炒差,有的炖菜类,甚至超过小锅。 等孩子们打完饭菜,又被学子们领着到一处处地方坐下安静地吃。 “考核结束了,咱们应该去店里当掌柜,到时孩子怎么办?” 有人吃两口饭,看着自己负责的几个孩子,发愁。 接触的过程中,他已经了解自己管的几个孩子的情况,孩子们愿意跟他一起玩儿。 “得领回家,现在天热,等下一场大雨,孩子总不着家也不行。” 旁边的学子觉得孩子们不可能始终呆在图书馆,这里又不是家。 “估计能留下一部分人,外面的店铺不够用。” “三千多个孩子,剩一百人,一人要照看三十个。” “咱不用愁,下丘村自然会有办法。” “下丘村有办法我信,我愁是因为我想不出来。连一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考什么科举?” “应该雇人照看,下丘村有钱,雇佣二百个人,若再剩下一百同窗,一人负责十个,讲故事的时候可以三十个孩子一起听。” “故事书还有后面的,仅仅是一部分,咱出去后,能不能给咱送过去?” “你还喜欢看这种学过的书?” “没学过,无法融会贯通,到了地方的铺子,说不定我还要给村子中的孩子们讲。” “我也想要,我要是给别人的孩子讲课,他们是不是就不欺负我的店了?我担心有坏人。” “那样看图识字也得有,咱们教会一些人,算不算为大明教化百姓?” “算吧?太难的讲不了,简单的还是没问题的,咱也不是白学那么多年。” “对对对,回头找他们商量,把书给咱们,哪怕用木头棍教孩子,或者大人写字亦可。” 学子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支教方面,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作用,看店的时候顺便教授别人知识。 把这个当成以后的政绩,随时等着陛下分配官职。 第313章 人手充足医学办 居必七的门口队伍依旧排着,不过没有甩到大街上,比前段时间看起来舒服多了。 需要排长队的人,进到了原来布帛店铺的后面,原来布帛店后面的地方被下丘村买下。 里长说买就买,钱的问题,依旧溢价百分之五十。 后面不是邻街的铺子,是几户寻常过日子的人家,他们有院子能种菜。 现在卖的话,院子里的菜也被下丘村买下,算一季的所有菜的收入价钱。 于是他们两天的时间就搬走了,又多拿了十五贯钱,说好的,三天内早一天给十五贯。 要不是东西实在太多了,一天他们就能搬走,其实他们就是没想开。 早一天给十五贯,不好搬的东西值不值十五贯?不值的话扔给下丘村就行了。 换成朱闻天的话,他房契一签,当天就把重要的东西装箱子里面,雇辆车,把锅碗瓢盆一堆,走了,四十五贯拿来。 或者花两贯钱,找人搬,一个时辰全弄车上去,到外面再找新的地方。 “憨憨,五百二十五个学子考核完毕,四月初一把他们派出去,还有两天,孩子们怎么办。” 坐在前面的楼上,里长看着队伍不甩到街道上,满意的时候与学子们一样发愁。 朱闻天小声说:“好办,科举停了,上元县和江宁县的官学照常开。 先留一百个原来的学子在图书馆,把两个县的官学安排进来。 在哪学不是学?在图书馆里书多,并且提供食宿,关键能够天天领悟圣上题字的精神。 叫之前的学子带一带他们,不要小瞧没考上的学子,他们现在也是秀才。 考过乡试是举人,再过殿试是进士,比官学一般的生员强多了,他们那里最好也不过是秀才。” 朱闻天对此早有安排,人手保证够,不止生员在,还有官学讲课的人。 相信他们看到了孩子们整理的小故事,会很高兴。 里长点下头:“倒是可行,不然人手不足,雇外面的人来带孩子,他们又不识字。” 里长把现在的情况当成办学堂,由于科举停止,大的孩子要跟家人干力所能及的活儿。 只有小一些的孩子才放在图书馆,正好教他们。 等更小的孩子学会了,家里的大孩子显然也想学,再跟他们的家人说说,把大孩子送来。 “里长,选一部分愿意学医的孩子,孩子中不仅仅有男娃儿,亦有女娃儿。 再找太医院的太医或医博士教导,学习慢的让他们慢慢学,表现出天赋的,重点照顾。 将来咱们大明就会有很多医生,包括女医生,处理起妇科疾病要比男医生方便。” 朱闻天借此机会,把医学搬上来,孩子们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给人看病。 不学的话,永远没有,现在广撒网,找到好苗子,说不定能快点出师。 应天府的人口多,生病的也就多,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练手的机会。 里长继续点头同意,随后转身下楼,找人做饭,等中午的时候送到东华门,与太子商谈。 到中午,大家过去,朱标一到,里长提出来此事,朱标痛快地答应下来。 不就是把两个官学暂时挪到图书馆嘛!人家供吃供住的,还有很多书,方便。 至于培养医生,更没有问题,现在宫中就缺女医。 如果元朝的时候就有很多女医,现在宫中还用愁吗?新的女医,哪怕要学十年,十年后就有一群人可用。 …… 第二天,两个县接到通知,一辆辆马车同时赶到,给官学搬家。 大家也没有拒绝的权力,只能茫然地上马车,然后一路来到图书馆。 “此地好,王树,又见面了。”上元县的官学距离近,马车主要用来拉书。 生员们自己带着行李,跟车走过来,即便如此,有人也热得一身汗,显然总不锻炼身体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