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守村人在线阅读 - 第440节

第440节

    保证是宣城的煤矿送煤泥,过来一次很容易,给个运费和搬运费即可,不像好的动力煤,那个贵。

    钱肚史回答:“也有好煤,烧好的煤不容易中炭毒,等冬天冷的时候烧。其他的时候烧煤坯做饭、烧水,不让他们直接喝湖里的生水。

    有的船过来不停留,上面的人直接就那什么了,加上鸭子和鹅,湖边取水喝生的,全喝出虫子了。

    烧完的煤灰是百姓最喜欢的,能够用来铺院子,等家禽的粪在院子里多了后,就连着灰一起铲了,是好肥料。”

    “不错!”朱元璋满意,这才是他需要的官员,熟悉民生。

    他继续问,看到什么顺嘴问什么,马徽和钱肚史对答如流。

    “江宁县的官员有来过?”朱元璋高兴之后,快吃饭了,大家去那边准备就餐,他问黄里长县里的事情。

    本地属于应天府江宁县,以前没有胭脂河,江宁县的官员才不会到这里管事情,田赋与劳役全不管。

    “来了,就是过来看看,吃顿饭就回去,一个月来一次。都是马掌柜和钱掌柜他们接待。

    斜对面的也是那里的百货商店掌柜跟县里的官员说话,咱们百姓没什么可说的。

    而且咱不用听江宁县的话,咱听下丘村的,有事去南京找下丘村的人,比不找江宁县的强?”

    黄里长介绍着情况,江宁县的县衙每月来一次人转转。

    然后不收本地的田赋,更不让人去哪里干活。

    应天府需要别处往那里输送物资,这里的百姓别看不收田赋,其实也为南京贡献着力量。

    他们修码头,让人停留和补给,蛋多了,一部分卖给过路的人,一部分送到南京。

    然后更多的人跑过来,入籍后呆在湖边生活,开出来的地越来越多,还有了木匠、铁匠、正在建窑的技术型百姓。

    等繁荣起来后,再收税和田赋,那时百姓不会再跑了,因为不在乎交的那点钱和东西了。

    徭役更不用,百姓自己天天找活儿干,修路,一天修一天。

    这边的在东岸,回跑到西岸去修,那边下丘村顺着河流和湖泊边缘,一直到南京秦淮河旁边位置,都需要陆路。

    河两岸有一边存在陆路就行,想过另一边,那不是有桥嘛!

    故此朱元璋的队伍陆路过来速度就快,路况好。

    “不管事其实才是最好的,确实用不到他们。”朱元璋听黄里长说完,给予赞成。好的官员有时候不一定非得搞事情,百姓自己懂得怎么做,非要让人家干别的,那不是折腾人么。

    此地始终由下丘村管理,就是教百姓干什么,百姓偶尔也跑去村子或南京的村子问问。

    江宁县的官员懂事儿,他们每月来一次就看看,根本不插手具体事务。

    问的原因是怕咱某天找他们问,他们万一答不上来怎么办?

    说话的工夫,饭菜送上来,重要的人物分餐,其他的人则是聚餐。

    分餐的地方依旧有歌舞。

    黄里长看菜,发现也就是普通的菜,感觉没什么,然后等尝一口后,震惊,咋这么好吃呢?

    “黄里长喝酒,这个是下丘村孩子们做的菜,跟那边吃的不同。

    同样的菜,光禄寺做出来就没有下丘村孩子们做的好吃,倒是与下丘村其他人做的差不多。

    做菜最好吃的是憨憨,不过今天他保护咱来着,没去做。

    咱慢慢吃,工匠们正在组装大豆收割机,收割平台宽度一丈的。

    用它来收大豆,一台设备能抵二三百人,甚至更多,咱过来就是要看这东西。”

    朱元璋跟黄里长说话,没什么可隐瞒的,对,拿你们种的大豆试试。

    然后今年看大同与北平,看看那里的大豆和高粱套种收获情况,若好的话,明年在这边推广。

    “谢陛下。朱里长,村子又做出好东西了?”黄里长先跟朱元璋道谢,再问里长。

    “唉~~”里长先叹一口气:“没办法,大牲口太少了,养牲口繁殖慢,只好做出来点东西代替牲口。

    这个东西有限制,坡地、梯田都不能用,只可以在平原上使唤。

    若一块区域只有几千亩地,就不行,把设备弄过来的工夫都已经收完田了。”

    “这里可以?”黄里长没怎么听懂。

    “没问题,石臼湖周围是湖积平原,若好用,扔下一台设备和替换的易损零件。

    今年收大豆,明年收小麦,需要更换部分作业的单独设备。

    那样的话不能套种,设备不好调整,但可以扩大种植面积,反正不用人力了。”

    里长点头,石臼湖的位置好,只要不发水就是好平原,之前因为发水沉积了许多腐殖质。

    黄里长端起酒发呆,以前他就是个寻常的百姓,然后能够帮着调解这边各个聚居区的人之间的矛盾。

    等着下丘村开始帮忙后,他被推选为里长,承担更多的责任,大家都信任他。

    他考虑问题的时候就要为了所有人的利益努力,属于被逼到这份上了。

    等大家又吃了一会儿,他终于想明白了:“往后咱们多养殖牲畜和家禽,人手腾出来了,还有捕鱼。

    现在大家等着收完豆子后抓螃蟹,给下丘村用来制作醉蟹,去年咱们卖螃蟹也赚到不少钱。

    收完了,多长时间能耕?咱们要种冬小麦了,自从胭脂河通了,就不发大水了。”

    第632章 生产资源倾斜供

    午后,百姓们站在了大豆的田地外面,看着被组装起来的大家伙在那轰轰轰。

    这里搭了一个台子,朱元璋等重要人物坐在台子上等待。

    大豆联合收割机上站了几个人,准备大麻袋和铲子。

    伴随着一声令下,收割机开始前进,前面的豆秧一律被贴着根割断,豆秧带着豆荚进到里面,又一次被碾压、切割粉碎,豆粒分离走,其他的秸秆掉到下面的传送设备上。

    后面的人开始套麻袋,一部分装粉碎了的秸秆,一部分收大豆,装一麻袋就扔到旁边一麻袋,收秸秆的麻袋明显比正常的麻袋大好几圈。

    眼看着大家伙一路走一路上的大豆被收走,百姓们瞪大眼睛。

    两刻钟过去,有人喊:“收了三亩多,看位置。”

    黄里长激动不已:“陛下,虽说抵不上二三百人,却也很快了。”

    “一人一天能收多少大豆?”朱元璋问。

    旁边的朱标、朱樉同时回答:“两亩。”

    黄里长点头,表示没问题,确实就这个速度,下面的豆秧不好割,硬。

    “两刻三亩,一个时辰十二亩,十二个时辰一百四十四亩?七十二个人?

    大豆直接脱粒了,豆荚和豆秧已经切碎了,这个也得算人工吧?

    得有人在那里装麻袋,能不能把那几个人给去掉?更节省人力。”

    朱元璋算一下,差不多是一台设备顶一百个人,不到二百,除非造个大的。

    里长出声:“陛下,功能越全面,精度控制要求越高,有那个资源,不如多造几台收割机了。

    现在这个属于速度压住了,还能快,现在试机,先让设备磨合一下,等再过一会儿,一个时辰能收二十五六亩。

    自动供袋、捆扎结构组件,比人工贵,属于易损件,是一套,得挂动力,那么主设备里面要加相应的零件。”

    里长不同意全自动,核算过的,后期维修非常麻烦,但是有那个设计图纸,随时能造。

    “哦~~”朱元璋颔首,放弃了全自动的打算,转而问:“还能做大一些吧?”

    “能,只是没有必要,同时对金属的要求提升,前面的平台大了后,金属有自重和强度。

    如竹竿一样,越长的竹竿横着架起来远端下垂越大,铁也如此。

    咱们造这东西就是结实、耐用、好维修、成本低、生产容易、操作简单。”

    里长还是拒绝造更大的,大的拆成零件运输也不方便,关键有的一体的零件不能拆。

    “嗯!”朱元璋再次点头,有道理。

    朱闻天在旁边看着,在考虑如何缩小设备,他还想在套种上用。

    大豆和高粱的带状复合种植,四到六行大豆,再种四到五行高粱,这样就方便小型设备进去分别收割了。

    说话的工夫,收割机开始提速。

    很多百姓望着远去的大家伙,攥紧拳头,似乎再给鼓劲。

    在他们的眼中,大家伙神奇,一个‘人’干那么多人的活儿,可了不得。

    “造,多多制造,需要钢铁和铜什么的,挖铜矿。

    把大牲口用在小的田和梯田上,平原地区多多使用蒸汽机,蒸汽机耕地、播种、收割。

    好家伙,河北、河南、山东,凡是有平原的地方,都要有。”

    朱元璋举望远镜看,又激动又着急,因为今年来不及了,只能等到明年收小麦的时候开始。

    这一耽误就是八个多月,只能利用这个时间努力打造设备。然后湖南湖北广东等人少的地方,正好大量使用。

    “父皇,西安府也有平原,渭水平原,属于冲积平原,关中。”

    朱樉终于忍不住了,他提醒下父亲,我封地的平原大,以前就是种小麦的。

    “那个你自己找人安排,还有老三和老四。”

    朱元璋表示不管,你们的封地又不给朝廷交税。

    “谢父皇!”朱樉反而高兴起来,你让的,我就找下丘村。

    “我那里也要。”朱棡跟着出声,他看向里长。

    结果朱樉跟他说:“你那里的盆地能种,回头再商量。”

    “是哈!我那里有煤和铁,可以多多打造蒸汽机。我要工匠,我得想办法培养工匠。”

    朱棡发现缺好的人手了,工匠才是宝贝,当然最珍贵的是下丘村的技术。

    “陛下,请这东西要钱吗?”黄里长觉得自己的地方需要,感觉除了弄点肥料、打个药什么的,其余的都不用人来管。

    耕地用它、耙地用它、播种用它、收割用它,人腾出来后养殖和捞鱼,这一年得多赚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