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节
大人有喜欢单独蘸醋的,不蘸酱油,不过之后又蘸了,要么只能蘸盐,因为包子馅放的盐少。 但有的酱是咸的,包括腐乳汁。 下丘村的四十四个人只吃陈醋与蒜酱,别的不碰,四个亲王跟他们一样,这样吃口感最纯。 若是包子馅咸,只蘸陈醋,酱油也不要,或者干脆醋都不放,抓着咬。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大家吃完包子,队伍起程,百姓们挥着手告别,倒是没人哭,过些天会有设备送来,组建榨油厂用。 小孩子们得到了一大堆的爆米花棒,用布口袋装,一捆捆的,还有高粱米用爆米花机蹦的米花。 直到队伍远去,各村的里长互相说两句话,带着队伍往家走,两天耽误了不少事情,同时收获了药材,有人生病,队伍里专门带着药,留下吃够疗程的。 过些日子,做好的牙送来,缺牙的大人便能痛快地吃东西了。 老花眼与近视眼的也多了副眼镜,告诉他们不准卖,这个属于借用,丢了要报备。 以避免有人私下给卖了,这可是好东西,等今年下半年才会陆续送到大明各地的百货商店。 …… “许多能出口赚大钱的东西,就这样给百姓了,要民生,还是要钱?” 朱樉手上拿着一副花镜,坐在车上,看外面的景色出声。 老三朱棡支持这个行为:“年岁大的人看不到东西,就觉得自己没用了,越是这样的人老得越快,实际上他们还能活很多年,包括牙缺太多的。” 他有实际数据,南京城的年岁大的人,不管是花眼还是缺牙,现在都解决了,他们很愿意干活的,戴上花镜,阳光明媚。 有的眼花严重的人,依靠着手感和经验编织东西,戴上花镜,可以做针线活儿,执导年轻人绣花。 用假牙换来营养摄入,用眼镜换劳动力,同时也换年岁大的人的心情,能够给家里多干活,家中的其他人负担便小。 大臣们最直观,自从戴上了花镜,抱着书猛亲的都正常,又能清晰地看到字了。 朱棣在旁说:“不耽误出口,咱封住所有走私的地方,举报奖励比眼镜还多,然后私下卖的抓起来,影响他们一家人。” 他直接,株连,现在是大明,不讲那么多道理。 第887章 水路转折重疏浚 队伍以正常速度行进,下一站蒙城,需要走两天,一百四十余里,不过由于到了河边,船只能够帮忙承担一部分辎重运输任务。 人员就可以更多地乘上马和车,甚至坐船,赶路的情况便不那么累,两天走一百四十里,比一天走八十里轻松。 只有朱棡一个人着急,他恨不能队伍都长个翅膀飞到太原府。 “蒙城应该不用多停留了吧?”朱棡意思是别一住就两天,咱们不累。 朱闻天憨憨笑:“不,留,走,嗯!嘿嘿嘿嘿!” 朱棡:“……” “晋王殿下,憨憨的意思是……”里长要翻译。 “知道,咱知道,不停留,走。”朱棡表示明白。 “其实蒙城的发展与怀远差不多,现在怀远由于南边地方有煤矿,会比蒙城好一点。 最后变成什么样,要看两个县的官员如何做,他们起决定作用。 当然,有了咱们军队的人过去帮忙,只要官员听话,别捣乱,想来经济方便不会出问题。” 里长说起蒙城与怀远的情况,要不是之前太子过来,还穷着呢! 最大的问题是官员问题,百姓只能听官员的,因为有路引的限制,那么就种地。 什么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没有,第一产业的牲畜、家禽养殖,属于小农经济,自己家养一点能卖就卖,卖不了自己吃。 鱼更没人养,河里有,下去捕不是更好?鱼养了卖给谁?大家全没钱。 “慢慢来吧!只要现在多收点粮食,百姓安稳,以后会好办。” 朱樉倒是对这里充满了信心,因为他所在的封地有蓝田县通到这边,专门开的路,铁路和陆路。 要么就得翻山越岭,这个直接炸,避免绕远,他那地方只要起来,一边通过黄河运输,一边通过这边的洛水运输进淮河。 看石臼湖,原来穷成啥样?人都跑了,总发水,好不容易种点地,一场大水哗没了。 当胭脂河开通,水顺着胭脂河进秦淮河,再下大雨也不怕,淮河承受压力,那边开始使劲修堤、护堤。 石臼湖居然成了好地方,大片的良田,同时又有湖泊中的水产,加上过路经济。 许多黑户全跑去落户,一落就是应天府宁远县的户籍。 众人一时沉默,看外面的路与河,一般的路都沿河修,这边也如此。 朱闻天掏一把榛子出来,在那里咔嚓咔嚓嗑,目光放在远方。 他最认同里长的话,地方百姓好不好取决于官员,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怀远的地理位置比蒙城好,淮南就在它上游,蒙城也在它上游,同时它又是带着文化气息的千年古地。 蒙城第一产业与它差不多,第二产业比他高出一截,第三产业更不用说,它干啥了? 农业没有新意,工业没有定位,旅游一塌糊涂。 不是说换一个领导就行的,还有别人在啊!各种利益关系在多年间形成了,新的领导得有多强的能力才能把整个地方给收拾明白了? 有那个能力的,凭什么来这样的地方当官?为了挑战难度?有的官员确实想改变,却受到了其他同僚的掣肘,上级又不支持,心灰意冷,爱咋地咋地吧!咱也混、也捞。 要换不是换一个,而是一批,全收拾下去。 现在的大明就是在培养军队的人熟悉地方情况,若地方官员不配合,换一批,衙役不配合,捣乱,就流放衙役们一家,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 离开怀远第二天的傍晚,队伍抵达蒙城,前面先走的人已经采购好了东西,队伍在城外安营。 不召见当地的官员,也不找百姓来吃饭,休息一夜,翌日再次出发,这次是亳州,预计路程三天,中间在路上停一下。 这个停的位置是以后的涡阳,涡阳有人,却没有县级行政单位,它并入了亳州,但亳州变成县了。 现在本地穷,没有就近的县衙门,只能各村自己奋斗,距离县城太远了。 不过军士下村了,没有县城不怕,原来有行政单位的地方存在着,百姓还是在这生活,比如赶集会凑到此处。 眼下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原生植物还在,没有经历过乱砍乱伐、盗采盗伐的事情,也没有为了加速工业化而毁林、毁山。 晚上在此休息一下,附近的村落军士过来,询问一下情况,开始做豆制品,第二天早上豆制品全做好,队伍离开,军士们回村找人过来搬,留给村民们吃的。 农历三月二十日,大家赶到亳州,还是不多停留,只住一晚,下一站中牟。 亳州理论上是安徽省的,中牟是河南省的,那为什么不去更近的商丘? 商丘那条河吧,没有直接连到开封,那条河是人工开出来的,之前有汴运河,现在堵了。 因为元朝的时候大运河又好好修了修,于是从黄河连淮河的汴运河就没人管了。 那么陆路队伍能过去,水里的就完了,故此走有水路的地方,去中牟先走涡水,然后再走沙河。 到了中牟,路过郑州,再去洛阳,按照上次的路,洛水抵达洛南,那个蓝田县对外的公路已经修完了,铁路还要慢慢架设。 按照那里给到朝廷的题本,蓝田县通洛南的路一修好,百姓们疯了一样往来,不用绕很远很远的路走关隘进西安。 从此地到洛南县,还有一千五百里,不是直线距离,直线距离近,一千一百里不到。 “里长,那条运河要重新修一修,连接着黄河主流,顺着睢水就到开封了,北宋的东京汴梁,汴运河必须要有,人家唐朝的时候都知道修呢!” 这时老三朱棡比所有人都着急,他的太原就指望着黄河运输呢!能多一条岔路就多一个经济来源,不管是销售,还是购买。 二哥的地方有蓝田县同洛南的人工开凿的路,四弟的北平根本就不缺运河,旁边还有海呢! 如果能够把这条运河重新疏浚好,就能够把货物直接运到凤阳。 趁着现在那河下雨的时候还有一点水能流淌,一切都来得及,缺人手的话,自己那里不是人多嘛!调过来一批帮忙也不是问题。 “确实应该疏浚。”当哥的朱樉也觉得多一条水路更好。 “那就发电报回去,请陛下安排?”里长倒不是考虑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商丘的情况。 第888章 电报加急行军迅 商丘县属于平原,一个大平原,同时这个位置有夏粮与秋粮,夏粮就是小麦,冬小麦,接着能种大豆、高粱、小米。 不把运河修通,商丘的百姓会被卡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明明开封就在旁边不远,偏偏过不去,睢水的源头就是运河眼看就没有什么水的地方。 那么也就是山,翻山越岭走陆路到开封太远了,去黄河也没有河流,只能陆路到河边,再乘船逆流去开封。 如此好的地方不能堵住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等着彻底封死,再想挖开可就难喽! 说发电报就发电报,嘀嘀哒哒的声音中,一封电报发出去,想来南京会负责。 小船蜂拥而来,队伍开始提速,把大量的东西放到船上,有一部分东西已经通过别的船运往太原。 黄河旁边的路不好走,不然队伍直接沿着黄河向上游,那样少走一段路,但就到不了朱樉的封地西安府。 他还想看一眼上次过来后的结果,两年了,都说百姓收入翻了几倍,瞧一瞧。 原来的官员也换了,不用戴枷办公,弄到别处当官,没收拾,毕竟后来都很努力,为了活着。 新的官员接替他们,看他们戴枷工作,之后自己管理时选择萧规曹随、按部就班,别瞎出主意就行。 果然发展起来了,百姓们听话,让咋做就咋做。 当地又是挖煤,又是冶铁的,还有蔬菜大棚,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大搞养殖。 种菜的时候让大棚先给育苗,别的地方将将能够下种子的时候,那边已经开始移栽了。 蔬菜提前上市,用船给运到别的地方卖。 比如黄瓜、茄子、豇豆等菜,这不就卖高价了嘛!贵一倍有人买的,夏天的菜本来就是价格浮动大。 大家都上市的时候,价钱低到可怜。 蔬菜提前一个月上市,就赚到了半年的卖菜钱,这钱拿来买大牲口,种地的就省力。 等大量的蔬菜出来,一角钱一斤的黄瓜,当地百姓再大量收购,倒是帮了别的菜农忙,至少不用烂在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