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历史小说 -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 第214章

第214章

    高欢攻克邺城时,看上了相州长史游京之的女儿,欲纳为妾,游京之不许。

    既然汉人高欢求娶不得,鲜卑人贺六浑便发扬胡人作风,强抢回来。

    游京之被气出病来,没多久就病故了。

    在高欢众小妾之中,游娘最具德训,因此,宠爱仅次郑大车。

    就连先为任城王妃,再嫁尔朱世隆,因美艳被高欢收入房中的冯娘也不能相比。

    游娘虽受宠爱,可与高欢做了几年夫妻,一直未有所出,也因此耿怀于心。

    当初气死老丈人,高欢本就对她抱有愧意,此时哪还忍见游娘神色郁郁,于是又起了将未满周岁的侄儿高睿抱给游娘抚养的心思。

    更何况以游娘的德训,侄儿交给他抚养,高欢也更加放心,不怕被元季艳娇宠坏了。

    当渤海王府来人要将高睿抱走时,元季艳只以为是高欢想念侄儿,也没多想。

    可直到夜里还看不见高睿被送回,元季艳着急了,她往渤海王府求见,却不能进门。

    她便守在府门外,不愿离去。

    而此时游娘屋中,高欢正与她一起逗弄高睿。

    看着游娘怀抱高睿时喜笑颜开的模样,高欢决心要把高睿养在渤海王府。

    十二月底的晋阳气候寒冷,夜空中还在飘着雪。

    元季艳站立在渤海王府外的石阶上,身着锦裘,却掩藏不住她的无助。

    贴身婢女忍不住劝说道:

    “夫人,外边天寒地冻,你先回去歇息吧,让奴婢在这候着,有了消息,再回府通知你。”

    元季艳只是摇头。

    许久,府门缓缓打开,一名管事独自走了出来。

    这让元季艳期待的目光又暗淡下来。

    “这位管事,请问大王何时将我家小公子送回。”

    婢女上前问道。

    管事看了眼元季艳这对主仆冻得青紫的模样,虽然不忍,但还是直言道:

    “大王有令,睿公子从此养在渤海王府,你们且回去吧,不用再来。”

    一听这话,元季艳如遭雷击,她直挺挺摔倒在积雪之中。

    “夫人……”

    耳畔还有婢女的惊呼声传来。

    元季艳被送回家中,过了许久才醒来,口中只是喃喃呼喊着:

    “睿儿、睿儿……”

    一整天不吃不喝后,婢女也急了,她知道元季艳的心病是被高欢夺走的高睿,犹豫再三,她劝说道:

    “夫人,小公子被大王抱走,你就算饿死也不会让大王动容,能为夫人讨回小公子的只有世子。”

    婢女一番话终于让失了神志的元季艳清醒。

    高澄曾说过,若有难事,可以传信给他,力所能及,必会相帮。

    当初高欢在灵堂上便要抱走自己孩子,也是高澄劝阻,才让她得以亲自抚养高睿。

    如今能帮自己的只有高澄。

    “快!快为我准备笔墨信纸!”

    十六岁的元季艳重新振作起来,急迫道。

    婢女见她振作,也松下心来,赶紧将元季艳吩咐之物带来。

    元季艳当即手书一封,交代家中奴仆骑马往洛阳送信。

    高澄接到高欢回信的时候,已经翻了年,高澄也十五岁了。

    也许是常吃牛肉的关系,十五岁的高澄不再会因身高自卑,他已经能够挺起胸脯直言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

    太昌四年(535年)正月。

    朝堂上有人开始商议起了更换年号,却被高澄压了下去。

    年号换来换去,平白增加后人学史的难度,反正他当初看史书时,就被明代以前,换来换去的年号折磨了许久。

    既然得了高欢的允许,高澄也将重构马政提上了日程。

    高澄特意跑去营构监找高隆之商议在河南、河北兴建牧场。

    高隆之这人胆量不大,但凡与工程有关的事情找他准没错。

    这位便宜叔父可是高党少有的理工科人才。

    北齐建立后,他在相州监造冶铁炉,引水鼓风炼铁,被称为“冶炼老祖“。

    若非高隆之的职位调动不是高澄能够干涉,他早就让这位叔父给自己炼铁去了。

    而历史上,高隆之负责增筑邺城时,又建造堤坝防止漳水泛滥,还在漳水上建造了水碾,邺城及周围百姓受益良多。

    当然,这位叔父结局不怎么好,与其子二十多人被高洋所杀,投尸在他曾经治理的漳水之中,史载‘天下称冤。’

    又是那混蛋老弟造孽,回去便要把塾师唤来,给他加重道德课业,别的书就别看了,先学会做人再说。

    高澄将重构马政一事告诉高隆之,请他帮助自己在河南、河北牧场旧址上,重新兴建。

    这事本就与营构监有关,哪怕不念及高澄与自己的情谊,高隆之也会尽力相帮。

    高欢旧部中,除去娄昭这位久在洛阳的亲舅舅之外,就数高隆之与高澄最是亲善。

    最初随高澄坐镇洛阳的四位侍中:高乾、孙腾、封隆之、高隆之。

    其余三人早就被调走,只有高隆之与高澄一直密切配合。

    有高隆之相助,高澄也安心当了一回甩手掌柜。

    仅是重建牧场而已,高隆之要都能把这事搞砸,也白瞎了历史上那么大的名头。

    半道回了趟渤海王府,吩咐教书先生加重高洋课业,高澄继续往尚书台处理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