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书迷正在阅读:我就要干掉男主怎么了、四朝玉京春、[历史衍生] 华夏先祖,助我为帝、[原神] 我真的没想当反派、[原神+星铁] 你打开了游戏、[清穿同人] 清穿之贵妃她被迫恋爱脑、自由路、心动失焦、目标是成为超人气角色
那青年疑惑道:“何计?” 自己为之忧虑数年的事情,这小姑娘怎么只听了两句便有计谋可解,还是两计? 莫非自己真是个笨蛋? 他又一次对自己的智慧产生怀疑。 姜珂伸手指了指一旁的渚河,伸出一根手指头,说道:“第一个计策,从渚河跳下去,一了百了,也不用再担心是否怀才不遇的问题了,兴许还能留下个爱国的美名,只可惜这样就再也不会有人实施你的学说喽。” “你……”青年看向姜珂的表情变得生气起来。 姜珂却恍若未见,继续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个计策,转投明主。” “孺……孺子,……何意!?” 姜珂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古人言,士为知己者死,你又没有能当知己的贤君,何苦要去做那个尽忠的名士呢?” 其实姜珂本来是不敢直说的,但又一想到刚刚这位老者将韩王一顿痛骂,那必然是讨厌韩王至极。 青年道:“孺子何言!汝可知……臣为君死,死……且不朽!?” 姜珂继续辩论道:“中原各国有七个君呢,你随便再选一个国君为他效力呗。” 青年都被她气笑了,饶是如此,还是忍不住纠正道:“八个。” 此时除了七国外,还有一小国卫国,地处三晋和齐国中间,在这风雨飘摇的乱世中艰难求生着。 “管他七个还是八个,反正先生您是个人才,您的才华不应该像黄土那样被埋没,您如今的境地不正如被遮盖住光华的璞玉明珠吗?” 青年:……明明刚才都快被这小孩给气死了,为什么听她这么一夸,心里堵塞住的气突然就顺了呢? 荀子看他们二人这般互动,抚须笑道:“好了,韩非,莫要再闹了,怎么现在和小童都这般计较了?” 姜珂反驳道:“我没有闹……!” 不对! 这老头儿刚才叫青年人什么? 韩非? 是她想得那个韩非吗?那个秦始皇宁愿攻打韩国也要得到的大才韩非!? 韩国人,不被韩王重用,还有口疾,擅长法家学说,一点一滴全部都能对上。 姜珂惊道:“你叫……韩韩韩非非非!!?” 韩非点头,又摇头。 他是叫韩非,不叫韩韩韩非非非。 韩非心里猜测,莫不是这小童和自己一样,也有口疾!? 第11章 决心 姜珂随后又将视线转向荀子处。 既然这位青年是韩非,那这位老者是? 她试探性地询问道:“敢问这位老伯,您是……?” 荀子微笑回她:“老朽名为荀况,不过是个平常学者罢了。” 荀况? 姜珂对于这个名字有点耳熟,但也仅限耳熟。 古往今来她所知道的荀姓历史人物也就只有三国时期的荀彧和荀攸这二位了,至于其他,还真不太了解。 荀况,荀况……姜珂心中默念这个名字,大脑迅速搜索和其有关的记忆,突然灵光一现! 战国时期的确有位鼎鼎大名的思想家,钻研儒家思想却主张性恶论,最重要的是姜珂高中时曾经背过他写得文章。 她强忍住心中激动,背出那段古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您是……荀子?” 荀子点头,心中略微有些惊讶,没想到自己数年前在齐国所著文章不仅已经传到邯郸,就连这渚水河畔的总角小童都能随口背出几句。 这小童,年纪虽小,可却心灵性慧,颖悟绝伦,荀子自认为自己门下许多及冠之年的弟子才智都不及她。 得到肯定答复,姜珂这次惊讶程度照比刚才更甚。 这可是荀子啊,活的荀子,能说话的荀子,写劝学的荀子! 她都不敢想象如果是学校里那帮中文系的老头老太太见到眼前这位活的荀子能有多激动,会不会给他单独弄个展柜围起来全球巡展。 “早……早就听说荀子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博学锐闻。” 姜珂将荀子一顿夸奖,反正这世界上不管是搞什么类型学术的人,都喜欢听人说好话。 如果不喜欢,那肯定就是好话没说到点子上。 荀子问他:“你这小童,口齿伶俐,才比项橐,是哪家的小孩啊?” 他问这话时语气越发地慈蔼起来。 项橐,百年前莒国人,无师自通,聪慧过人,年仅七岁便能将学识渊博的孔子问得无言可对,才智超群,被后人誉为“孔子师”。 荀子将姜珂比为项橐,对她的欣赏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他猜想姜珂这般不凡谈吐,应该是生于赵国某位贵族公卿之家。 姜珂却是摇了摇头,指向河对面的一处街巷,说道:“我叫姜珂,鸣珂的珂,从小在山上长大,下山之后住在河岸对面的东赵里,不是什么贵族家的小孩,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平民黔首。” 一旁默默无言的韩非心想:你普通?你哪里普通了?我看你让我跳河,叫我另投明主的时候可一点也不普通。 你强辩的很啊! 荀子问道:“山中长大?是哪座山?” 住在山中的,一般都是很贤能的隐士,所以荀子才发此提问,邯郸附近有名的山脉也就只有太行山和阴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