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历史小说 - 靖难攻略在线阅读 - 第49节

第49节

    “若是削了,你燕府兵权分散,诸藩皆以为是陛下想要削藩。”

    “若是不削,给了你一护卫兵马,那你燕府便有四护卫,兵马二万有余。”

    “加之燕王深扎北平、辽东、大宁多年,北平及大宁辽东二十余万兵马皆归他节制,一旦朝廷拿你燕府不下,燕王顺势便可号召二十余万北地兵马南下,东宫何能不惧?”

    冯胜说罢,转身继续练剑:“短于人情者,难以在庙堂立足。”

    冯胜似乎在说朱高煦,又像是说他自己。

    朱高煦听后也明白了冯胜的意思,眼下的自己最应该做的就是向朱允炆靠拢,哪怕朱允炆给了自己一张老虎椅,自己也得硬着头皮坐下。

    自己坐下不是为了让朱允炆高兴,而是为了让朱元璋高兴。

    想到这里,朱高煦对着冯胜抬手作揖,而后继续练武。

    不过在练武的同时,他也在想到底怎么样才能让朱元璋和朱允炆同时高兴,以此不会针对自己。

    第72章 小鬼难缠

    “铛…铛…铛……”初二清晨,伴随着晨钟作响,朱高煦如昨日般身着盘领袍,骑着赤驩便向西华门赶去。

    灰蒙蒙的街道上,来往的都是赶着上朝的臣工。

    他们瞧着骑马前往西华门的朱高煦,脸上不免露出几分诧异。

    朱高煦入武英殿协助理政的事情早已传遍了朝野,但武英殿理政的时间是在早朝结束后,也就是辰时。

    如今不过卯时,朱高煦起这么早前往皇宫,很难不让人浮想。

    不过,他本人并未在意这些人的目光,因为他清楚自己不会与这些人有什么瓜葛,最少在未来的几年内是这样。

    他乘骑赤驩来到西华门,交出自己的令牌和赤驩后,便步行向着武英殿赶去。

    由于没有象辂可坐,这二三里路只能由他走着去。

    他之所以来这么早,为的是确定一件事,那就是朱允炆是不是在嫉妒自己。

    如果朱允炆嫉妒自己,那他肯定会一改往日作息,提前去武英殿表现自己。

    “殿下……”

    这么想着,朱高煦也花费一刻钟走到了武英殿前,并得到了殿前班值兵卒的行礼。

    “果然……”

    入殿后,朱高煦第一眼便看到了已经点燃的香炉,而偏殿内也充斥着忙碌的身影。

    他深吸一口气走进偏殿,此时朱允炆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前的二百多份奏疏堆积如山。

    “燕府二子煦,见过太孙……”

    朱高煦开口作揖,隔着七八步和朱允炆打了一声招呼。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招呼声,朱允炆也愣了愣,随后抬头看向了门口。

    在那里,朱高煦躬身作揖,举止得体。

    望着他,朱允炆并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反而是露出笑容:“煦弟今日来的有些早啊,皇爷爷还在早朝。”

    “臣弟来与太孙学习理政,以便日后去了北边为大明守土,为朝廷节省钱粮。”

    朱高煦没有一句话提到朱允炆,但却字字都是朱允炆。

    家天下的时代,不管是大明朝还是朝廷,这些都是老朱家的东西,也是朱允炆的东西。

    “呵呵……煦弟过来坐下吧,一直站着像什么话。”

    朱允炆笑着抬手示意朱高煦过去,脸上的笑容看上去很满意,但实际上怎么想,除了他没别人知道。

    “遵命……”朱高煦应了一声过后便走了过去,左右的东宫太监也搬来了椅子让他坐下。

    朱高煦就这样坐在朱允炆的侧边,距离他手中处理的奏疏也不过二三尺距离,能看个清楚。

    “煦弟在旁边看就是,若有不懂的便问我。”

    朱允炆笑了笑便低头处理政务,朱高煦则是在旁边观摩,试图从中看出朱允炆偏向的处理方式。

    他简单看朱允炆处理了一些政务,总的来说,朱允炆对于政务的处理方式还是比较听从建议的,并不会胡乱指挥。

    不过,在这其中朱高煦也会看到一些地方官员做错后,朱允炆毫不留情的斥责对方。

    “能听意见,但接受不了对方无用功。”

    朱高煦给出了自己对朱允炆的评价,而被观察了一刻钟的朱允炆似乎有些疲惫,放下笔后喝了一口茶。

    这会儿他才从政务中走出,想到了自己身边还坐着一个朱高煦。

    他转过头去,脸上笑容和睦:“如何?煦弟可有什么不懂的东西?”“自然……”朱高煦也是连忙摆上笑脸,然后投其所好的说道:

    “我观奏疏中,地方官员对朝廷政策多有阳奉阴违的现状,就是不知道为何太孙只是斥责他们,而不是严厉的惩处他们。”

    “煦弟也这样觉得吗?”朱允炆眼前一亮,对朱高煦的讨厌削弱一分的同时,他给出自己的回答:

    “我此前也觉得要严厉惩处他们,但皇爷爷说惩处无用,换个人来亦是如此。”

    “地方官员们没有按照朝廷的旨意做,并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地方上的乡绅胥吏不想做。”

    朱允炆拿着一份奏疏对朱高煦解释道:“就拿四川移民不得成效,朝廷号召江南各县移民来说……”

    “官员们若是能移民自然移民,毕竟这也是能录入考功的成绩。”

    “然而移民一事只能惠及官员和朝廷,却不能惠及江南各县的乡绅胥吏。”

    朱允炆放下奏疏,有几分惆怅道:“这些乡绅胥吏手中握有大量田地,但他们又不可能自己耕种。”

    “因此,他们只能吸纳百姓为佃户,以此来耕种手中土地,从而收取田租来养活家族。”

    “这江南的百姓是有限的,朝廷移民多了,江南的百姓数量便会减少,这百姓数量一少,雇佣他们种地的价格就贵了,地方上的乡绅胥吏只能减少田租来雇佣他们。”

    “这么做,一年下来,原本能拿到四成的田租便只剩下三成,长此以往下去,亏损自然就大了。”

    “正因如此,江南乡绅胥吏并不同意县官移民,而且还会对从西南逃回的移民进行包庇。”

    “没有乡绅胥吏的支持,仅凭地方的几个流官,自然难以管理地方。”

    朱允炆道出了封建王朝的本质,那就是不管如何,王朝与地方始终是合作关系。

    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想要在每一个县都驻扎一队兵卒,常驻大量属于朝廷的官员书吏是不可能的事情。

    先秦依赖地方贵族,两汉依赖世家与豪强。

    只有从隋唐开始,才从依赖门阀转向挖掘民间人才,宋代继而发扬光大。

    只是不管怎么变化,想要管理地方,依旧需要地方上的那群地头蛇。

    没了贵族还会有世家豪强,没了世家豪强还有门阀,没了门阀又崛起士大夫,可谓杀之不绝,斩之不尽。

    越是依赖土地税收,就越要和地方打好关系,除非你能拉出一支和地方好奇毫无瓜葛的政务人才。

    想到这里,朱高煦不禁想到了朱元璋培养的国子监门生。

    “为何不派国子监门生前往地方治理地方?”朱高煦询问。

    “你说的,我也曾说过。”朱允炆眼前一亮,对于朱高煦的厌恶又少一分:

    “我当初说了之后,皇爷爷只说国子监门生太少,两三万人若是丢在一地还好,若是丢到全国便不够看了。”

    “把他们零散的派出去,只会让士绅豪强有机会拉拢他们。”

    “相比较地方上的这些个士绅豪强,朝廷能给国子监门生的东西是少之又少的,一旦被拉拢便没有回头的机会。”

    面对朱允炆的回答,朱高煦点了点头。

    他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说的很对,相比较乡绅能拿出来的东西,朝廷给国子监门生的俸禄简直不值一提。

    他们可以拿全年一半的收入来收买官员,但朝廷却不可能把全年一半的岁入都拿来给官员发银子。

    朱高煦听出了这一点便已经足够,对于这些乡绅胥吏,想要抗衡他们,除非有一个诸如后世小初高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行。

    贪污不碍事,主要培养人才的速度够快,培养出来的人才够多就足够。

    在明初,只要识字,懂算术便是人才。

    朱高煦眼中闪烁:“看样子得在我的《练兵实录》里填上几笔了……”

    第73章 平倭论

    “辽东都司上奏调拨粮食,煦弟如何看?”武英殿门口,伴随着朱元璋走入殿中,朱允炆询问朱高煦的声音同时传来。

    这样的声音让朱元璋的脚步停顿,但呼吸间他便走入殿内,目光平淡的扫视殿里。

    “孙儿拜见爷爷……”

    朱允炆目光一直在门口,因此当朱元璋走入殿中的时候,他第一时间便起身作揖。

    “爷爷”见朱允炆举动,朱高煦也起身朝着门口作揖。

    二人的情况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不由有几分满意的点头:“刚才你们在讨论辽东都司的奏疏?”

    “是”二人回应,朱元璋微微颌首,并未询问二人何时到的武英殿,而是走上前来,将书桌上的奏疏拿起,简单看了一下。

    这本奏疏的内容和朱允炆询问朱高煦的内容差不多,因此朱元璋看后便放下,走到龙椅的位置坐下后瞥了一眼自己案头的五十余份待处理奏疏,随后才抬头询问二人:

    “说说你二人看法。”

    “孙儿以为……”朱允炆似乎早有准备,第一时间抬手作揖回应:

    “辽东都司乃是防备朝鲜,女真、兀良哈诸部的前线,应当尽早起海运,将粮食运往辽东。”

    “嗯……”朱元璋波澜不惊的回应,随之看向朱高煦。

    面对他的目光,朱高煦一如既往的摆上辽东情况来分析:“回爷爷,我知辽东有二十一卫,军丁十一万七千六百,口二十四万有余。”

    “这样的数额,若是一味启用海运来满足,每年江南需要运粮百万,方能满足辽东都司需求。”

    “因此,孙儿以为,不如让辽东都司更为细化,将辽南、辽西除金州外的卫所调为二战八屯,其余还是按照三战七屯。”

    “如果是这样的话,孙儿仔细算过,大约能节省六万石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