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肇州距离朝廷最东北的吉林船厂尚有水路七百余里,只要吉林船厂的兵马开拔,西阳哈一得到消息就能北遁大山之中,将领根本无从平叛。” “若是让燕嫡次子煦节制吉林船厂围剿西阳哈,恐怕没有数年苦功,难以见成效!” 似乎认为自己说到了一个好地方,齐泰的语气都有些高兴。 不过等他想到吉林船厂距离北平的距离后,他立马犹豫道:“只是这吉林船厂属辽东都司管辖,燕府在北平都司,这跨越似乎太大了……” “吉林船厂有军民几何,耕地几许?”朱允炆没有回答齐泰的话,反而询问起了吉林船厂的情况。 对此,齐泰也做解释道:“吉林船厂如今驻扎一千军户和三百匠户,开垦的田地约两千余亩,无法自给,每年都靠辽阳都司运送粮食才能维持。” “倒是不多……”朱允炆满意点点头,来回渡步后对齐泰交代道: “辽东都司的事情,让他们把事情压一压,等魏国公和宋晟他们去了云南再上奏。” “武英殿的奏疏不用管它,寒冬将至,那西阳哈想来还会入寇,等到了下次入寇,你们一并上疏。” 朱允炆是铁了心要把朱高煦往吉林船厂送,齐泰和黄子澄见状也不好多说什么,而是在作揖应下后开始说起了‘以钞抵税’的事情。 “苏松二府的人得了利,如今在庙堂上附和太孙的人也变多了。” “如果明年的夏税和秋收能将‘以钞抵税’的范围增加到常州、镇江二府,那庙堂上便是东宫独大了。” 苏松常镇,这四府是天下纳粮大户,每年上交的税粮往往在四百万石左右,占据民间税粮的六分之一。 如果加上税银,那基本能达到五分之一。 与经济相匹配的,是四府的人口。 按照《黄册》,四府人口四百七十余万,懂文识字的人更是多达数十万。 在这样庞大的基础上,四府每次都能在科举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多的时候更是霸占榜单近四分之一的名额。 因此得了这四府人心,就等于得了庙堂四分之一的支持,朱允炆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不过,就今日的情况来看,如果不能让收上来的宝钞重新流入民间,那大明只会被拖垮。 想到这里,朱允炆对于开采金银铜矿来填补国库的事情更为着急。 他转身看向齐泰、黄子澄二人:“先把九华山的矿场弄起来,另外对于魏国公等人出镇云南的事情不要阻碍,孤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云南的金银铜矿送到南京城!” “是……”黄子澄与齐泰纷纷作揖应下,见状的朱允炆也就摆手示意他们退下了。 他今日的心情着实不太好,没有心思再与旁人过多交流。 二人也心知肚明,作揖起身后便退出了春和殿。 待他们走出东宫的春和门,黄子澄才回头看了一眼这东宫,摇头道:“太孙今日的做法可不算聪明。” “嗯……”齐泰微微颌首:“那燕嫡次子煦放出去容易,想让他回来就困难了。” “不过能不能放他出去,便是太孙也做不了主,还是得看陛下。” “以陛下对燕嫡次子煦的种种行为看来,恐怕这燕嫡次子煦还会在南京再待一段时日。” “你我最好在这段时日里劝太孙打消这个念头,不然放燕嫡次子煦离京,日后必遭反扑。” 黄子澄点头附和,看样子对齐泰所说的话都十分认可。 不过相比较这句话,他更认可朱允炆前番说的那句话。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第106章 倭夷入寇 “小的们,冲啊!”“勿退,退则家破人亡!” 十月,在江南一带已经初显寒意的时候,北方一些近海的海滩已经结冰。 这样的景象,给了一些宵小之徒可乘之机。 当一处军堡四周爆发出冲天的喊杀声,一个个身高不足五尺的矮个倭寇持刀顺着冲上城头,与城头的明军展开搏斗。 战斗已经持续了很久,从清晨到正午,军堡外围的集市被倭寇点燃,来不及逃入堡内的百姓被倭寇砍杀,尸体遍布土路,流出的鲜血积蓄起一个个血洼。 城头的明军数量并不多,而城下却围着密密麻麻的数千倭寇。 这群倭寇试图用云梯冲上那不足两丈的城头,却被城头的明军军卒挥舞着长枪短兵浴血奋战。 一个军卒倒下了,另一个军卒就立马替了上去。 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军卒脸部连中数刀,整张脸被倭刀划得稀烂,血流不止。 三四个倭寇冲上来围攻他,哪怕他再怎么骁勇,却还是双拳不敌四手,被倭寇用倭刀从甲胄缝隙中刺入身体。 “倭狗!你爷爷下辈子还杀你!” 在倒下去的一刻,少年人还高喊着口号。 即便听不懂,四周的倭寇也知道他这话是在骂人,气愤着将他的首级砍了下来,一脚踢到了城内,随后转头对势单力孤的明军杀去。 这数千倭寇最终在一个时辰后攻陷了这座军堡,军堡千户官的首级被他们砍下挂在城头,尸体也被他们用绳子吊起来。 似乎觉得这样羞辱不过瘾,他们又将千户官的首级摘下来,用木棍插着放在军堡门口,十分讽刺。 烈火焚烧着军堡,‘朙’字军旗尽数倒在了地上,任倭寇践踏的同时,也看着堡内汉人被屠戮,女子被强掳。 半个时辰后,当金州卫的兵马披戴甲胄望着狼烟赶来时,只看到了头颅被插在城门口的千户官尸体…… “混账!” 十月初九,伴随着朱元璋的骂声在武英殿内响起,一份奏疏被他狠狠摔在了地上。 他的骂声让殿内众人心头一震,朱允炆则是上前捡起了奏疏,拿起来一看。 【辽东都司奏报:己巳,辽东有倭夷寇金州,入新市烧屯营粮饷,杀掠军士,掳掠而去……】 “金州……” 朱允炆愣了愣,他想到了当初朱高煦的《平倭论》,当时朱高煦就说过,倭寇如果在江南吃瘪,肯定会进而转上山东、辽东来进行劫掠。 当初朱允炆只当是朱高煦夸大其词,却不想这才几个月过去,居然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六月的时候朕就专门给都督府下旨,让北方沿海警惕,加强备御……现在你们看看,你们给朕的奏疏是什么?” 朱元璋对着面前跪着的一人斥骂,而这人穿着正一品武官常服,发须花白,年纪已然不小。 “臣当时已经交代了左军都督府麾下各都司,也派人前往巡查,当时确实无误。” 跪着的武官解释道:“那金州中左所的城墙在巡查时,已经按照要求从一丈加高到了一丈七尺。” “八月二十六日,臣又命山东、辽东两都司沿海卫所加高军堡七尺,然而金州中左所军民不足,倭夷入寇前仅加高了三尺。” “倭夷入寇时,围城倭寇数量数千,而中左所仅有军民一千七百三十六口人,其中守城兵卒不过四百余人。” “陛下,此次倭夷入寇,确实不是中左所千户官王标及军户之错。” “混账话!”听着武官解释,朱元璋骂道:“朕知道守不住,但只是半日便破城,这难道还没错吗!” “袁洪啊袁洪,朕看你是越活越回去了!” 朱元璋骂的很难听,对此身着左军都督的袁洪也只能跪在地上,低着头挨骂。 瞧他这模样,朱元璋心里火气更大,明明他已经反复提醒,结果却还是出了这种丑事。 他并不在意中左所的兵卒打了败仗,但败仗也不能打得这么难看吧? 整个中左所一千七百多人被杀九百多人,其余全部被掳掠走,花费朝廷数万钱粮的中左所就这样付之一炬。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就觉得胸中怒火难以遏制,他看向了朱允炆,沉着声下令道: “拟旨,着曹国公李景隆节制沿海诸都司,授杨文平倭将军,正四品,令户部、工部拨钱粮六十万予平倭将军府,朕要在三个月内看到入寇中左所的倭夷人头!” 他尽力压着脾气,但朱允炆还是从中听出了浓浓的杀意,他作揖应下,眼神吩咐旁边的司礼监随身太监起草圣旨。 随身太监见状连忙去偏殿操办,而朱元璋见到自己的指令得以下达,这才将目光放到了跪在地上的袁洪身上。 “起来吧,好好给朕配合曹国公围剿倭夷!” “是……臣领旨……”袁洪拖着老迈的身体艰难起身,因为跪的太久,他甚至在起身时摇摇晃晃,好像下一秒就要倒在武英殿里一样。 瞧着他摇晃作揖离开的背影,朱元璋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朱允炆也借机开口道: “倭夷入寇并不少见,但这次居然袭击了辽东,这说明当初高煦所说的话是对的,倭寇在江南吃了亏,必然是要往两广、辽东山东等地逃遁的。” “孙儿看过杨文的奏报,从整顿崇明千户所到编练水师,这过程不过用了两个月,而过去两个月杨文已经铲除了浙江双屿一带的倭寇,斩首七千六百余级,俘虏一万四千三百余倭夷。” 朱允炆说出了杨文的战果,而这也是倭寇北逃的原因。 “如今倭寇北逃数量之多,已经远超北边沿海备倭兵的能力,而这只是北边,孙儿担心的是南边……” 朱允炆面露担忧:“当初高煦便说过,倭寇盘踞南洋及福建、两广最多。” “如今浙江倭寇被围剿,想来福建及两广、南洋的倭寇都得到了消息,说不定会大肆入寇。” 他说着当初朱高煦的见解,不过他说的这些,朱元璋早就料到了,也如实安排了各省加强备倭力度。 只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地方卫所的战斗力居然衰弱的那么快,要是放在十几年前,四百多卫所兵都敢出城和数千倭寇硬碰硬,但眼下…… 这一瞬间,朱元璋突然觉得有些疲惫,对于辽东的防务也是充满了怀疑。 如今的辽东总兵官是周兴,周兴这人参军于至正年间,并在大明建国后随徐达、常遇春北伐,后又与汤和、楚王平定过湖广的峒族叛乱。 出镇辽东后,他也与冯胜一起扫荡了兀良哈西面的纳哈出,随蓝玉远征了塞北,追元主至彻彻儿山。 就他的战功来说,绝对算得上十分出彩,可治军上却没有太大建树。 以前辽东都司兵马由冯胜、傅友德等人训练时,倭寇可不敢这样进犯辽东。 眼下辽东才失了二人没几年,军备就已经松懈如此,着实让人担心。 日后若是朝鲜那边有不臣之心,辽东恐怕危在旦夕…… 朱元璋很不安,他脑中闪过了许多人名,希望派出一员善于治军的将领去整治辽东军备,可他搜罗了脑中人名,却发现这些人不是已经被委以重任,就是准备前往云南征战。 此刻他手上,还真没有能够训练一都司兵马的帅才。 朱允炆瞧着朱元璋那模样,倒是有意想要借机推荐朱高煦,可眼下距离他与朱元璋闹矛盾还没过去几天,他担心心思容易被看出来,所以忍住了推荐朱高煦的话。 “罢了……” 那边朱元璋想不出可以派谁,便也就不再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