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姚广孝还是老一套说辞,希望朱棣安分守己的备边,同时不要帮朱高煦。 他的话即便已经说了千万遍,但朱棣还是有些不舒服,毕竟三子之中他最喜欢朱高煦。 如今朱高煦这般优秀却不能回北平为他所用,有时候朱棣都不免会在心底抱怨自家老爹。 可是一想到老朱生气的模样,朱棣又连忙在心底向老朱道歉。 心思回转,一想到朱尚炳要被放回西安袭秦王位,朱棣又想到了自家老大和老三: “道衍,你说老大和老三什么时候能被放回来?” “短期内恐怕不行。”姚广孝不假思索的回答,并继续道: “当下二殿下已经被放往吉林城,若是再放回世子与三殿下,陛下便没了殿下您的把柄,您最好还是不要有所期待。” 虽然早就知道答案,可听到姚广孝这么说,朱棣却还是有些难受。 只是当下自家徐妹子还在身边,他也不得不强装高兴的冲徐氏笑道: “徐妹子,五月我得和张玉、朱能他们去开平卫备边,这次要去五个月,你可得在家中为我好好操持,我可不想和我那二哥一样死的不明不白。” “殿下……”虽然知道朱棣在说笑,但徐氏却还是面露不喜,见状的朱棣立马咳嗽起身: “我去马厩看看,道衍你跟我一起去。” 话音落下,不等徐氏开口,朱棣就带着姚广孝走出了宫殿。 望着朱棣离去的背影,徐氏却也被逗笑了。 只是那笑容没持续太久,徐氏就将它收敛,而后担心的看向了一旁的窗外,脑中都是对朱高煦得知冯胜薨逝的担心。 至于他所担心的人却根本不知道南边发生的这一件件大事,依旧还在进行他的计划…… “殿下,奴婢回来了!” 渤海王府内,大概朱高煦正在指点一个工匠雕刻沙盘时,身后的前院也传来了他此刻最想听到的声音。 他猛然转身向外走去,果然在几个呼吸后见到了风尘仆仆的亦失哈和两名面生的女真人。 “亦失哈,我可是等你消息等了好久!” 朱高煦热情朝亦失哈走去,不等他作揖就是一个熊抱。 十六岁的朱高煦已经生得五尺九寸,相比较他,仅有五尺三寸的亦失哈还真的算不得高大。 他这样热情的举动也让亦失哈心头一暖,脸上笑容更甚。 待朱高煦撒手,他立马热情对朱高煦介绍道: “殿下,这是弗提斤城呼尔哈汗的长子塔失,他代表呼尔哈汗与我们洽谈。” “呼尔哈汗的儿子塔失,在这里参见渤海王殿下……” 亦失哈才介绍,那二十出头的塔失便单膝下跪,向朱高煦行礼。 他的官话说的不算好,但朱高煦能听懂。 他的身材也并不高大,只有五尺左右,即便站起来也只能够到朱高煦胸口,因此朱高煦伸出手拖住他,不让他下跪。 “在我这里,所有人都不用下跪,除了敌人。” 朱高煦说着,一边拉着塔失往承运殿走。 亦失哈见状对塔失的护卫笑着用女真话道:“我家殿下随和,这点我可没对你们说谎。” “我确实没有见过对我们这么好的汉人官,而且还是他那么大的官。”护卫也涨了见识,不免夸赞。 二人跟随朱高煦与塔失的脚步入了承运殿,当然说是承运殿,其实也就比普通的房屋高大宽敞些。 拉着塔失走进承运殿后,朱高煦没有坐在主位,而是与他在客位并排坐下。 亦失哈坐在一旁为朱高煦翻译一些他听不懂的词汇,而朱高煦也对塔失说道: “我对亲近我大明的部落向来报以尊重,尤其是呼尔哈汗这样的英雄。” “这次派亦失哈去弗提斤城,也是为了日后我们能和平相处,互通贸易。” 朱高煦说的很直白,因为担心塔失听不懂,对此塔失也没有弯弯绕绕,而是直肠子道: “殿下的事情,亦失哈都和我父亲说过了,我也听了很多关于您的事迹。” “我父亲已经把我们和吉林城贸易的事情与亦失哈说了,您可以询问他,然后再作出决定。” 塔失说完,朱高煦看向了亦失哈,亦失哈也对朱高煦解说道: “呼尔哈汗的意思是,他只交换他需要的东西,交换够了就不会继续贸易,而是等到下一次交易时再派人来通知我们。” “呼尔哈汗需要粮食,越多越好,其次是五百口铁锅,最好还有刀枪兵器和箭矢。” “对此,他可以用牛马羔羊还有毛皮人参和我们交换,一石粮食一张貂皮,亦或者五张鹿皮和狼皮,熊皮和虎皮要三石米,铁锅的价格也是如此。” “至于兵器,每件兵器他愿意出两张貂皮,十支箭矢一张貂皮。” “如果我们要买牲畜,则是一只羊二石米,一匹下等马五石,中等马十石,一头牛二十石米。” “不过如果殿下愿意把一千斤茶叶卖给他们,他们可以花二十头牛将茶叶买走。” 亦失哈把物价说了个大概,基本上在吉林以北的这广袤东北地区,粮食才是硬通货,而茶叶和铁锅兵器则是次一等的货物。 “兵器我不能贩卖,但铁锅我可以一千口给他们,另外我还能出八千石粮食买挽马、耕牛和毛皮。” “粮食我们可以走水路给他们运过去,但他们要自己出兵派人保护。” 朱高煦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变现,毕竟距离杨彬抵达吉林城只有一个半月了。 在这一个半月里,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手中多余的粮食换成毛皮和牲畜,以此尽可能的让杨彬给自己提供支持。 面对朱高煦的话,塔失有些算不过来,因此他沉默了许久才点了头道:“可以,我现在就回部落,我们什么时候交易?” “四月十五如何?”朱高煦反问塔失,而塔失也看了看自己带来的护卫。 那护卫点了下头,塔失见状也看向朱高煦点头:“既然这样,我现在就回去,希望您能用船送我们。” “这自然不成问题。”朱高煦脸上露出笑容,转头示意亦失哈去操办。 亦失哈见交易达成,他也热情的招呼塔失他们留下吃饭,但塔失他们却着急回去。 这并不奇怪,在这个时代的东北,每一个冬季前后都是各个部落粮食短缺的时候。 朱高煦这次与他们交易的八千石粮食,足够部落里两万多人吃上近两个月了。 这两个月时间,足够他们忙到春耕结束,继而前往林中狩猎。 届时在秋收后,他们说不定还能赶上与吉林城的第二次贸易,从而渡过一个舒服的冬季。 见塔失他们着急回去,亦失哈也就没有强留他们,而是护送他们前往水寨乘船返回弗提斤城。 如此一来,朱高煦只需要等到四月十五交易即可…… 第131章 日出松江 时光流逝,吉林城百姓对书院的热情比朱高煦想的还要高涨。原本预期三月二十才能竣工的两座书院,仅在三月十六就完成了竣工。 由于提前竣工,而南边的队伍还未抵达吉林城,所以朱高煦又让张纯带着百姓们将吉林城内的一些道路进行了翻修。 此前吉林城的道路全是土路,只有朱高煦的渤海王府前使用了河石堆砌。 因为工作量太大,所以朱高煦只是让张纯带着百姓们将土路的一些坑洼部分进行填补和修复,至于真正的修葺,他准备等城中石匠找到石灰石再进行大修。 当下的吉林城太过简陋,虽然各种规制都是按照五千六百户的卫所军堡规划的,但由于后续入驻的军户并没有那么多,所以导致了各种后续工程修建不及时。 诸如城墙加厚、城内排水等工程都只做了一半,并且质量奇差。 朱高煦准备等找到石灰石与铁矿,可以修建水泥场后再对整个吉林城进行翻修。 城内的排水和城墙,以及民户们的房屋修建、道路扩宽,火墙火道、水井挖掘等等工程都还等着他操办。 朱高煦虽然不会在吉林城待一辈子,但吉林城日后必然是东北的几大政治、军事中心。 虽然没有耐寒水稻,但东北却还能耕种小麦和粟米等作物。 来到吉林城后,伴随着积雪融化,朱高煦也观察了城外的耕田。 在他的观察中,吉林湾的土地虽然十分肥沃,但田地之中的水渠却都是用锄头刨出来的土壑。 这些土壑在松花江泛滥,亦或者雨季的时候,根本就无法做到及时排水,继而导致了作物饱受水涝。 可以说,吉林湾虽然已经被明军开发七年,但由于军户数量太少,所以根本没有建设出像江南那样的完善水利设施。 要知道金国女真时期,伴随着金国大力对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建设水利设施,上京、蒲与等路每年就能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出仅为六万六千余石,还有十几万石的粮食可以自由调配。 为了将这些粮食外运,金国在肇州设立漕运司,在金世宗后期源源不断的将粮食往河北运输,可以说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粮仓。 这还仅仅是税粮,如果按照税率反推,当时的会宁路完全能养活几十万人。 水利建设是农业的重中之重,四川能延续一千六百年天府之国的称号,首要就是因为李冰父子在四川修建了大大小小数百处堰塘河渠。 之后的“诸葛治蜀”中,更是将四川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处堰塘都做出了明确的清淤标准和清淤时间。 在诸葛亮之后,但凡四川官员走马上任,都需要按照他的标准来及时清淤,如此才能让李冰和诸葛亮时期的堰塘河渠不断保留下来,使用了一千余年。 朱高煦没有李冰父子和诸葛亮的治水能力,但如何排水、如何束水,这些东西他还是在前世单位中学习了不少。 他走遍这个时代的吉林三处河湾,对这三处河湾进行丈量,随后带着张纯与吉林城中男丁开始规划水渠、堰塘。 在这样的规划中,出走十余天的石匠也带着消息回来了。 在吉林城西南三十里处,石匠们发现了足量的石灰石矿,东边二十六里有小型煤矿,东南六十里外也有一处可以开采的露天小型铁矿。 这些都是朱高煦指明的方向,他虽然对许多东西不熟悉,但对于自己的老本行和资料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水泥以石灰石、粘土、铁矿粉、煤为主要原料,至于水泥原料的配比则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不过以朱高煦当下的情况,大概比例为为7.5:1.5:1.5:8.5就足够用了。 当然,比例即便对了,但如果想要达到后世的水泥强度,就必须要用到与之配套的各种机械。 这些机械朱高煦没有,他有的只有最原始的石磨,因此他制造出来的水泥强度肯定不如后世的水泥,甚至还不一定能和十九世纪的水泥对比。 不过对于这个时代,他的水泥足够使用了。 在探明了水泥原料的位置后,朱高煦趁着还有半个月才春耕的时间,趁机从卫所中选出六百男丁,分为三队前往这三个地方建立营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