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行了,都去休息吧,兀良哈人还得对付六城,我们还能有些时间。” “明日将所有男丁编练,虽然时间短,但练了总比没练好。” 摆摆手,朱高煦示意诸将退去休息,他自己也往一处箭楼走去。 瞧这他的背影,林粟、张纯几人面面相觑,不多时便纷纷散去了。 不过他们没有按照朱高煦的话去休息,而是继续忙碌守城所需的檑木滚石等物资。 至亥时,城外数千人与他们的牲畜总算进入吉林湾,并在子时前抵达了吉林城。 这本该是朱高煦新婚之夜的夜晚,最后却成了他一人睡在箭楼的木床上。 亦失哈彻夜未眠,只为统计好所有人口与粮食、牲畜数量。 不止是他,许多人也未能按照朱高煦所说的休息,多是辗转反侧。 次日天还未亮,朱高煦便穿着胸甲起身。 只是比起他,许多人起的更早,他才刚刚走出箭楼,便见到了堆满物资的城头和石堡。 檑木、滚石、铁锅柴火和一桶桶等待煮沸的江水,这些都是守城所用的简单手段。 昨夜一些木匠还加工制作了狼牙拍和刀车,一种用来守城墙,一种用来守城门。 尽管一夜只赶制出了十来具,对于延绵一里又三百步的鸡西堡杯水车薪,但这也让朱高煦看到了大家对于守城的决心。 “殿下,您起床了?” 张纯的声音从城墙之下的鸡西堡内响起,朱高煦扶在女墙上往下看去,只见张纯正在带人熬煮造饭,旁边还有人在炖羊骨。 “弄一碗来尝尝。” 朱高煦没说什么多的话,只是让张纯给自己也弄一碗早饭,张纯闻言咧嘴一笑,点头表示知道了。 见状,朱高煦也转身开始巡视城墙。 一里又三百步的城墙堆满了物资,那宽两丈的马道上有一半被堆满了物资,许多女真男丁依靠在女墙背后睡觉。 或许是清晨太冷,他们睡梦中都紧紧拉着那兽皮衣。 “殿下!” 张纯的声音响起,朱高煦回头便见他端着木盘走来,上面还摆放着一碗羊汤泡饭和一块拳头大小的煮羊肉。 见到这样的早饭,朱高煦下意识便反问:“这羊肉和这汤饭是人人都有?” “不是……”张纯摇头:“羊肉只有兄弟们才有,汤饭倒是人人都有。” “这么吃,城里的粮食能撑几天?”朱高煦有些担忧,但张纯听后却将木盘放在女墙上,从怀里掏出了一本文册。 “殿下,这是昨晚亦掌印登记造册的粮册,所有粮肉加一起能撑二十天。” 张纯递了过来,朱高煦也低头看了一眼,眉头紧锁。 吉林城的粮食不够,这点朱高煦早就知道,即便前几日算账时,亦失哈也说过城中粮食只够吃一个月。 当时他不以为意,因为辽东都司还会在之后送来粮食,可当下伴随着大量女真人口涌入吉林卫,加上他们所带粮食并不多,因此这个时间从一个月下降到了二十天。 “二十天……”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他不确定二十天内,跑回辽东的周定能否带回辽东援兵。 按照大军日行五十里来算,即便从开原、三万两卫调兵前来,也需要最少十天的时间才能抵达吉林城。 要是再加上周定返回的四五天,那起码要十四五天才有可能等来援兵。换做往日,朱高煦可以相信这个时间,但现如今朱棣节制三都司兵马北巡,眼下极有可能在全宁卫或者彻彻儿山。 这两个地方距离吉林卫近一千里,中间还有巨大的辽泽所阻碍,算上绕路的距离,差不多近一千五百里路程。 每日五十里的速度,即便朱棣得知消息来援,也起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通晓一切的朱高煦抬头,与张纯那充满希望的眼神对视。 他清楚,张纯以为只要守十五天就足够,不止是他,许多人也是这么想的。 朱高煦本想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可他转念一想,或许这样的期待反而能让吉林城守的更久些。 “不过万人入寇罢了,我们没粮食,他们也不多,撑到他们走就好……” 朱高煦自我安慰着,同时将文册递回给了张纯,自己端起已经凉了许多的汤饭大口吃了起来。 那拳头大小的羊肉,也被他用随身的割肉刀给切割吃了下去。 味道不是很好吃,但足够填饱肚子。 “稍许你选一千女真人和二百兄弟随我上哈达岭山,兀良哈若是在这鸡西堡吃了亏,他必然要想着翻过哈达岭山,从背后夹击我们。” “是!” 朱高煦吩咐,张纯也咧着嘴应下。 见他应下,朱高煦眼神示意旁边那群缩在女墙背后的女真人:“让人从府库里取些粗布,给他们发身衣裳。” “额……是。”张纯有些不乐意,但还是应下了。 熟知他为人的朱高煦见状也不再多说什么,摆手示意他去把自己交代的事情都给办了。 张纯作揖退下,不多时就选出了千余名二十四部女真男人和二百渤海军。 带着他们,朱高煦沿着小路上了哈达岭。 哈达岭虽然并不高大,但坡度大,土壤多,即便干燥的情况下也很容易打滑,更别说这随时下雨的四月了。 虽然这几日没有下雨,但上山的路上还是有些泥泞。 便是朱高煦自己,走起来也多少有些吃力,倒是他回头看了看队伍,不管是渤海军还是那一千女真人,他们都健步如飞,即便背上背负甲胄与工具,却依旧谈笑着赶路。 这样的山地行军,倒是让朱高煦那焦虑的心情放松不少。 带着他们,朱高煦花费了半个时辰才终于登顶,可见哈达岭山的攀爬难度并不算低。 虽然临近鸡西堡这段山岭不算高,但也足够常年在漠东草原上的兀良哈喝一壶了。 朱高煦不相信他们能穿着甲胄攀爬哈达岭,更不相信在攀爬过后他们还有力气和渤海军交手。 不过虽然蒙古人爬山不行,但他们可以一段段的爬,爬一段休息一段,以此来保存体力。 因此,朱高煦得做好万全的准备。 上了哈达岭后,他先是观察了一下地形,然后才开始指挥张纯他们砍伐树木。 在这个时代的吉林,所有山林之中的树木大多都是生长六七丈高,人腰宽的大树。 这样的树木砍倒之后削干净枝树冠,而后将它滚到两颗大树背后卡住,继而用锄头把土刨到树干后。 待填平之后,再度滚下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又再度用土堆平。 如此一点点的垒砌,很快就垒出了一排排高丈许的平台。 直至黄昏,朱高煦带着人在哈达岭西边的山坡上弄出了几十个这样的平台,并让人用修剪的枝干敲成一堵木墙,只留下可以射箭的孔洞。 如此一来,这几十个木垒土砌的平台就可以充当几十个箭楼,居高临下的对试图想从西坡上来的兀良哈兵马放箭。 不仅如此,为了不给兀良哈人留掩体,朱高煦带人将木台之下三十步的树木全部砍伐锯断,将一段段重达百斤的树墩放置在平台上,以作檑木使用。 待天色彻底暗下,朱高煦终于带人完成了一切。 六十二个木台呈扇形在西坡一里余长的半山腰上散开,借助地势,只需要一千人就能挡住上万人的进攻。 “你和二百兄弟带着四百扈从留守这里,我回去后叫人背粮食上山,你记得让他们自己给木台搭个棚子,未来二十天,您们都得驻守在这里了,没有我的军令不得下山。” “您放心!” 做完了一切,点着火把的朱高煦与张纯交代着,此刻他们脸上都是泥点子,但没有谁笑话谁。 稍许,朱高煦带人摸黑点着火把下山,等他下山回到鸡西堡时,鸡西堡的肉香味也开始飘来。 所有人都咽着口水,但他们也知道羊肉不是他们每天都能吃到的。 朱高煦叫人找来了林粟,让他派五百扈从背负铁锅和烹煮好的十头羊,以及二百石米上了哈达岭。 由于回来时朱高煦他们将山路扩宽了些,因此背负这些东西上去并不是难事。 晚饭过后,许多人都疲惫睡下,一日夜的构筑城防,已经让鸡西堡的城防足够坚固。 现在的众人只想躺下,安静的休息一会儿。 当然,也有不少人想到了接下来的大战,不由的躲在角落啜泣。 这样的人,多半是南边来的那六百多军户。 他们之中许多人在此前都生活在承平的山东腹地,如今刚刚迁移到吉林卫这样的穷乡僻壤,就遭遇了战事,不知道还能活几天。 这样的压力下,许多人想要哭倒也正常。 相比较下,早就来到吉林卫的其它军户与兵卒,还有那生活更为艰苦的女真人们反倒是很坦然。 在关外生活的人,从不讲究什么未来,毕竟他们连明天有没有饭吃都保证不了,更何谈理想? 站在箭楼上,朱高煦看着他们,心里百感交集。 军队承平容易被击垮,但民族承平就容易被征服。 一个王朝的结果如何,需要看的都是它的政治走向。 如今的大明朝还维持着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既不主动出兵,但积极平叛,不耗费钱粮,但也不吝啬钱粮。 古往今来,能像老朱这样一边打一边富裕的时期,也只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了,哪怕是朱棣的永乐之治,也不过是在征战的同时,勉强维持着洪武年间的经济情况。 若是历史上没有靖难之役,而是直接过渡到自家老爹,恐怕大明朝会出现在一个洪永盛世,而非那所谓的永乐之治。 当然,不管是洪武之治还是永乐之治,总归比那掺了水分的仁宣之治要好得多得多。 朱高煦在冬季的时候按照吉林城的人口增长来推算过,如果永乐年间的人口是六千万,那到宣德元年,大明朝起码应该有八千人口,到了正统元年应该有九千余万。 哪怕丢弃了交趾,也应该保持在八千万左右的人口。 这样多的人口,本该可以用来开疆拓土,可朱瞻基却选择了缩边。 “好圣孙……” 朱高煦呢喃着这三个字,脸上露出嗤笑。 这大明朝,只有由他来接手,才能渡过封建王朝八十年开始土地兼并的难关,才能让洪武与永乐成为盛世的基础。 盛世,就得在他朱高煦的手上开创。 区区一个兀良哈,又能耐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