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这王府确实有些小,议事起来不方便。”听到亦失哈这么说,朱高煦也围绕着王府走了两圈,最后才说道: “这样吧,就按照朝廷的礼制,修个东西阔四十六丈,南北长六十二丈,门楼四座、置承运一殿、厨库各一座、米仓一处,厅廊五十六,屋舍二百六十间的郡王府。” 朱高煦这般说着,但就这一句话,便让眼下的郡王府面积翻了数倍。 原本占地不过九亩三分的王府,经他一句话,便成了四十七亩六分地的规模。 当然,朱高煦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日后做准备。 他可以肯定,当朱允炆要对燕府削藩,那自己将会与朱棣一起被接管兵权。 届时,朱允炆估计还是和历史上一样,假惺惺的给自己留个几百护卫。 到时候,这几百护卫都必须住在王府之中,因此王府不够大是不行的。 “奴婢领命。”见朱高煦同意扩建王府,亦失哈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他走到了一旁指挥百姓们修建水稻的一名吏目旁,对吏目指着渤海王府指指点点,吏目也颔首应下。 朱高煦好奇走了上去:“你说什么了?” “呵呵”亦失哈尴尬笑道:“奴婢让他去找城中工匠,早些把王府给推平重建。” “额……”听到亦失哈的话,尽管知道这是好事,但朱高煦总感觉奇奇怪怪的。 “罢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别打扰到王妃就行。” 摆摆手,朱高煦提起了郭琰,心中有些头疼。 击退哈剌兀后,郭琰就时常问他何时同房,对此朱高煦倒也想,但是不是与郭琰,而是与她带来的那两名婢女。 对于朱高煦来说,他对现在的郭琰,实在是有些下不去手,尽管在这个时代是合法的,但内心的那些想法还是没办法彻底抛弃。 对此,他只能以王府太小,配不上她身份来搪塞。 不过这搪塞久了,终究还是得迎来个结果。 等这新的王府弄好了,朱高煦也就没有理由回避了,不过就算到了那个时候,估计郭琰也才…… “唉……”朱高煦长叹一口气,一旁的亦失哈见状,还以为他是觉得修建新王府劳民伤财,因此故意岔开话题:“殿下,该去看看各坊的工地了。” “走吧。”抛下那些想法,朱高煦示意亦失哈先走,自己跟在他身后。 二人一路走去,路上到处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许多百姓见到朱高煦,纷纷停下手中活计,向朱高煦作揖。 路上,时不时还有人喊着亦失哈,称呼他为大人或将军。 这样的感觉,让亦失哈挺起了胸膛,朱高煦在他身旁也看得十分高兴…… 第170章 野人来投 “这是坊中集市,排污石盖,下水道……”“这是坊中的图纸,都是按照您制定的规矩来绘画的……” 吉林城的一个工地之上,亦失哈拿来了一份图纸,一边走一边为朱高煦介绍四周工地对应图纸上的地方。 二人走在这已经修建了坊墙与火道、下水道的民坊工地上,四周到处都是正在工作的百姓。 不过相较于汉人,他们的五官和容貌还是可以分辨出女真人的模样。 如今的吉林城,实际上已经是女真多而汉寡的局面了。 五万三千余军民之中,汉人只有一万九千余人,剩余尽数都是女真人,比例达到了二比三的程度。 正因如此,朱高煦再度向老朱写了请求移民的书信,并与他说了吉林城的情况。 如果不加大移民力度,那女真文化就会成为吉林城的主流。 朱高煦有着自己的担忧,也有自己的抱负,但在当下,老朱不可能毫无保留的支持他。 走在坊内,听着亦失哈的解释,看着自己手中的图纸与面前的工场,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在朱高煦心中蔓延……他在一件十分伟大的事情。 如果吉林城能够长治久安的矗立在这关外大地,并进而影响三江流域,那汉文化将提前五百年在这片土地上传播,而不仅限于仁、宣二帝以后的龟缩辽东,更不会有清廷的柳条边和民族隔离。 “东西南北各二百步,建屋舍四百处,坊市一处,每坊四百户。” 亦失哈说着吉林城对于坊市民户的规矩,朱高煦也认真听着。 在这次规划后,这样每坊四百户的规制将会一直延续,而吉林城也将有五十二民坊,东西二市坊的规划和设计。 算下来,这次扩建过后,吉林城可容纳的民户将达到两万余八百户,计十万四千人。 就这还只是吉林一城的容纳力度,不包括其它城池。 在朱高煦的规划中,肇州城和安东城也将在后续不断招抚女真诸部的过程中聚集人口,进而修筑为规模不小于十个坊,人口最低两万人的关外城池。 除了这些,朱高煦还准备在今年冬季继续打造水师,然后组建大军沿黑龙江直下三江平原。 盘踞在忽喇温的阿台外兰,要么投降,要么逃跑,要么抵抗到灭亡,别无其它选择。 在解决了阿台外兰后,他也会在忽喇温城的基础上新筑一座十个坊的新城。 这座新城,朱高煦将把它交给孟章管理。 眼下,孟章与他手中原先的一百人是值得信任的,把他们派往忽喇温城,然后在那里锻炮铸枪,这就是朱高煦想要做的事情。 洪武三十年解决这座城,提前算好火炮模数,进而坯出泥模,锻造舰船加农炮与野战加农炮。 以当下三场的铁产量,只要朱高煦想,数百门野战加农炮会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产出。 朱高煦并不需要攻城,以辽东的生产力,他只需要围上几个月,就足够迫降辽东都司所有兵马。 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吉林城的粮食必须要足够多…… “走吧,去城外看看育苗田。” 看完了民坊的建设,朱高煦与亦失哈走出了民坊。 在路上,曾经的土路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拉刻有防滑线的水泥路。 这些水泥路并不厚,路过一些工地时可以看到民夫与健妇们是如何建造的。 他们先是将下水道和火道铺上泥土夯实,然后撒上碎石和烧光的木炭,继而开始用碎石和河沙、水泥开始搅拌,在原本木炭的基础上,浇灌出高两寸的水泥路。 这样的工程,放在后世看,肯定是豆腐渣工程。 但是放在吉林城,想要三合土和青石来铺设道路是不可能的,关外的粮食比铜还贵,而水泥产量也很有限,所以只能弄出这样的道路。 虽然看上去很豆腐渣,但起码铺设过后,百姓们走在加上不用再担心衣服裤子会沾染上泥点子了。 “水泥够用吗?” 朱高煦看了看热火朝天的吉林城,此刻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大的工地。 “不够,但只能加工来提高产量。” 亦失哈摇摇头,随后说起水泥作坊的产量。 “此前水泥作坊只有健妇百余人,当下却已经有六百人,每日用石碾和石磨能够制作三万斤水泥。” “虽然已经很多,但需要用到它的地方太多,况且傅指挥使那边修建肇州城,尽管当下只需要修建一个军堡,但依旧需要一百万斤。” “这样看来,今年吉林城的扩建和道路的铺设怕是不能如期完工……” 他一边说,一边担心的看向了朱高煦。 对此,朱高煦倒并不觉得头疼,毕竟现在的水泥作坊就是草台班子,使用人力来制作的效率自然不够快,而他自己的蓝图又太大,跟不上也不奇怪。 当下吉林城取得的成绩,已经让朱高煦很满意了。 如果以这个时代的重量单位来算,吉林城已经能够年产铁锭二十二万斤,煤炭一百七十二万斤,水泥则是一千一百余万斤左右。 这个产量,是在吉林城从事三场工作的六千百姓努力而达到的产量。 在这个时代,这个产量已经十分惊人了,尽管相比较后世随便一个小工厂就能年产数万、数十万吨,这点产量微不足道。 但对于朱高煦来说,这些产量,将会成为吉林城走向强盛的台阶。 “铁的产量还是太少了……” 朱高煦暗自盘算了一下,以当下的铁锭产量,顶多能做到每年生产四千套甲胄与其配套兵器。 这还是理想化的数据,如果扣除百姓需要的铁料,那只能留下十六万斤给他,而其中若是用来铸炮,哪怕每门五百斤,每年一百门,也需要五万斤,这么算下来就只剩下十一万斤。 “十一万斤,差不多只能造两千套甲胄与其配套兵器,就算加上辽东都司的铁料,也最多能多出个五百来套。” “看样子,还是得在其它地方寻找铁矿,专供日后的忽喇温城来研制火器才行。” 朱高煦想着这些事情,人也与亦失哈走到了城外已经修建好的育苗田前。 水泥铺设的火道在地下看不到,但火墙却十分显眼。 低矮的火墙加上四周砌起来阻挡寒风的夯土墙,双重保护让育苗田可以享受比室外高出不少的温度。 “比预期想的多建造了些,一共是二千四百亩育苗田,育出的田地,可以抛秧九到十二万亩稻田。” 亦失哈汗颜的说着,朱高煦听后却皱眉:“建的太大了,如果牛马粪便跟不上,保温就不能做好。” “是……”亦失哈也叹气道:“奴婢原先只让他们准备一千亩,但工匠们说这育苗田若是不一口气建好,日后新建育苗田有可能会破坏原先的火道。” “知道了。”朱高煦颔首,虽然他觉得建造太大,但还是选择相信工匠们的手艺。 他起身离开了这被圈起来的两千余亩育苗田,往今年的水田走去。 两千亩水田种满了水稻,此刻虽然已经是八月,它们却依旧翠绿,少有泛黄的水稻。 望着这些水稻,朱高煦蹲在田边看了看稻穗的数量。 他前世也陪着单位的领导下过乡,不过大多都走走过场。 好在有一次下乡时,当时的领导是曾经下过乡的知青,十分了解农业,因此特意对朱高煦他们这帮小年轻说过一些农业知识。 后世的水稻,大多是经过科学培育的高产水稻。 一般来说,一粒稻谷在播种长成一棵稻苗后,大约可以分长出十五到三十株稻穗。 这其中,每一株稻穗大约有一百二到二百粒稻谷,合计估算每株稻苗最少可结稻谷一千五,最多可结六千粒。 这听上去很多,但放在一个标准的碗里,却并不算多。 可即便如此,对于朱高煦来说,这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产量。 在看过后世的水稻稻穗后,又再来看大明时期的水稻稻穗时,他除了叹气便只有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