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当然,其中也不乏吹嘘自己将蒙古人赶到了漠北的捕鱼儿海一带,致使他们不敢南下牧马。 对于这些事迹,王义都曾经听过,但眼下有了燕王本人讲解,其中过程也变得清晰起来。 这其中,朱棣所展现的带兵能力毋庸置疑,不管是在蒙古高原进行山地、丘陵还是平原作战,任何打法他都信手拈来,这是王义十分佩服的地方。 “你看,王义啊,你这个年纪正好是不上不下的年纪,要是和俺多学学,肯定比在渤海能学的更多。” 朱棣还在为王义被自己迷晕头脑而沾沾自喜,却不想前一秒还十分敬佩朱棣的王义立马就端正了脸。 “殿下您这么说,末将就不服了。” “怎么不服?说来听听……” 朱棣也愣了一下,自他迫降乃儿不花以来,还没有几个人不服他的,这王义心气这么高? “渤海虽然没有殿下这么全面的人,但在渤海那边也讲解过如何在殿下您所说的这些地方作战,只是方法不一样。” “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朱棣好奇询问,王义也将朱高煦教导的那些作战方法交代出来。 “殿下说过,平原打蒙古人最是容易,只要在敌军摆开阵势时火炮炮击敌阵,骑兵与马步兵呈山林围猎左右夹击,使得敌军不得出,又派火枪兵与长枪兵结阵紧逼,只需要一轮排枪就能将敌军打崩。” “还有……” 王义阐述着渤海的作战观念,整体可以说围绕着火炮与火枪进行,当然最主要的还有步兵和骑兵的机动性。 正面决战要能取胜,但不能仅停留在正面决战,而是要利用我军机动性强于敌军的优点来不断调动敌军。 即便我军机动性不如敌军,也要创造机会,抓住情报,给予敌军一种不如我的错觉。 如果是在草原上作战,那更是可以以一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决将敌军拖垮。 王义不断说着渤海的军事理念,其中“机动性”等新词汇都让朱棣感到新奇,而对于自家老二能说出十六字诀那种游击战术,他更是感到不可思议。 “那粮草辎重怎么解决?”朱棣询问到了关键,可王义却笑道: “殿下说了,胡人能跑,可他们的牧群和粮车却跑不快。” “我军不需要比胡人的骑兵快,只需要比胡人的牧群快就足够……” “当然,要做到这种打法,将领得对草原地形足够了解,出塞兵马也要以骑兵或马步兵为主。” “如此,只需要带上二斗军粮和二斗豆料,就足够维持一名骑兵或马步兵一个月的补给,能保持半径一千二百里的作战范围。” “只要能抢到一批牧群,就足够我军再战……” “半径……”朱棣闻言喃喃自语。 这一路上,他已经见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渤海军的无烟灶,还有他们的望远镜,以及他们动不动就让人听不懂的军事用词…… 这些东西,朱棣都听上去和天书一样,但经过王义的解释,朱棣现在算是明白了。 这不就是现在自己在用的战术嘛,用骑兵对蒙古人打游击,以战养战,只不过自己总结的没有老二那么直白罢了。 “嗯,老二果然随俺!” 朱棣骄傲的给出一句评价,盖过了王义说了一刻钟的渤海军事理念。 不过评价过后,他又开口道:“老二说用火炮炮击胡兵,可胡兵来去如风,火炮走的那么慢,等我们列阵,他们早就跑了。” “他们还能跑的比火炮远?”王义哭笑不得:“渤海的火炮,哪怕是野战炮,也能打出二里的距离。” “等胡兵能看清我们带着火炮前来时,他们再想跑已经来不及了。” “二里?!”朱棣吃惊,他还没想过渤海军居然能带着能打出二里的火炮在草原上追赶骑兵。 “那火炮多重?”他询问王义,王义也将渤海的野战炮数据告诉了朱棣。 来北平前,朱高煦就告诉过他,尽可能将渤海的军事理念告诉朱棣。 尽管王义觉得这么做有些暴露底牌,但还是在朱棣提问的时候给出了回答。 只是他的回答,让朱棣渐渐沉默了起来。 连炮带车,重量不超过千斤却能打出二里远的野战炮。 两个士兵就能操作,重量不过十来斤却能打穿八十步外扎甲的大号火绳枪,还有五十步就能打穿扎甲的普通火绳枪。 除了这些,还有开花弹这种收割骑兵的利器。 朱棣听着听着,便觉得不对味了。 老二藏着那么多底牌,怪不得敢在兀良哈秃城的时候就拉着他造反。 如果他当时点头,说不定现在都打进京城了…… 一时间,朱棣心里苦,同时心里也升起了对渤海火器的渴望。 “俺总有一天要把这些好东西都弄来。” 朱棣暗下决心,可不等他继续与王义交谈,北边突然传来了马蹄声。 外围的哨骑吹响木哨赶来,六万大军开始呈段状停下,部分士兵已经在同袍的帮助下开始穿甲。 “漠南还有胡人?” 王义诧异一声,弄得朱棣老脸通红,连忙对朱能等人询问:“去问问是个什么情况,漠南什么时候有胡人了。” “是!”朱能他们也一直在朱棣左右,听着他与王义的相互吹嘘,因此眼下也跟着脸红起来。 要知道一刻钟前,自家殿下才说过燕府骑兵将蒙古人赶到了漠北,结果这才一刻钟,那所谓只存在于漠北的蒙古人就出现在了两千里以南的此地。 “给俺穿甲。” 朱棣用穿甲来掩饰尴尬,王义也不揭穿,而是下马也穿起了甲胄。 不多时,前去探查消息的朱能返回,他脸上笑意浓重,来到阵前便翻身下马,对朱棣隔着老远作揖: “殿下,是北边有几千胡兵听闻你要清君侧,便自带甲胄,迁移部众南下来投奔您了!” “啊?”朱棣愣了下,但很快摸了摸自己的胡子,一副沉稳模样: “也不奇怪,俺在草原素有威名,想投奔俺的人数不胜数……”他说这话时,时不时还看向了王义,可王义硬是不接话茬,最后还是丘福开口道:“殿下不如去见见他们,反正眼下我军正缺骑兵。” “也好,也好……”朱棣借着台阶翻身上马,带着王义等人去接见了在北边等候的蒙古人。 他们距离燕军主力只有不到十里,加上朱能让人放他们进来,因此朱棣他们只前进了不到三里便见到了漫天烟尘南下,烟尘之中是上万拖家带口的蒙古人。 “还真被殿下料中了!” 看着这群拖家带口的蒙古人,王义心里一紧,不由得想起了当初他南下北平时,自家殿下给自己写的信。 信中内容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如果有蒙古人要南下投奔靖难大军,那便建议朱棣收下。 来北平大半年,王义虽然见到了不少来投奔燕军的人,但规模都不算很大,可眼下却突然来了上万人。 “你们的头人是谁啊?” 朱棣带着三千骑兵上前询问这上万蒙古人,队伍之中精通蒙古语的将领也开始传信。 前排的蒙古人闻言,当即开始朝后方叫嚷,不多时一名穿着蒙古万户甲胄的蒙古人便出现在众人面前。 “我是猛穆特,是鞑靼部的一个小贵族,听说燕王您要和南边的朝廷交战,我特地带着家人和四千男丁来投奔您。” 不同于哈剌兀先抢后投的嘴硬,猛穆特等鞑靼部蒙古人就显得文明多了,来投奔就投奔,不会干出先劫掠再投奔的蠢事。 “好啊!”朱棣听出猛穆特的诚意,当即说道:“这样吧,把你的家人安排在大宁与开平中间的草场放牧,我从你们中选三千人来充作一营怎么样?” 朱棣虽然听出了诚意,但还是要走了猛穆特四分之三的男丁来确认他是否真心投靠。 只是让他没想到,猛穆特闻言反而开口道:“我们都想来加入您的队伍,您如果不要,那剩下的男丁就只有和家人一起饿死了。” 猛穆特的话让朱棣看向了这群人,这才发现他们携带的牧群少的可怜,显然是在北边遭了灾,然后才选择南下投靠自己的。 这么一来,他们投靠的可信度就大多了。 “这样吧,你们三千人跟着俺南下,剩下的一千多人俺给你们设个卫所,给你们发份俸禄怎么样?” “谢殿下隆恩!” “好好好……”用几万石粮食收买四千多带甲的蒙古骑兵,朱棣还是挺高兴的。 他笑的憨厚,对身边的丘福开口道:“朱能,日后你来带他们,给他们编个营,就叫……三千小达子营。” 朱棣取名像骂人,不过在翻译的口中,这三千小达子营被翻译成了三千蒙古营,简称三千营。 “殿下,我们还有一个消息要给您。” 猛穆特开口道:“现在北边乱的厉害,我们的国公赵脱列干、司徒赵灰邻帖木儿、司徒刘哈剌帖木儿他们带了三万人要南下投奔您。” “好啊!都来都来。”听到鞑靼部一口气要来一个国公两个司徒,朱棣心里更高兴了。 别说他,就是此前波澜不惊的王义都惊讶了起来。 虽说当下北元还能拉出十万大军,但其部众数量即便算上瓦剌和兀良哈,也不过五六十万罢了。 赵脱列干一下子就拉出三万人南下,算上猛穆特的这一万人,几乎接近一成的蒙古人南下。 这样的蒙古人大举南下举动,可见现在的漠北瓦剌贵族与鞑靼贵族争斗到了何种地步。 “好啊,赵脱列干俺记得他,他带兵不行,可人品不错。” “他这次南下了,俺也给他个都督同知的官当当,给他们荣华富贵。” 面对猛穆特的话,朱棣给出了自己的承诺,都督同知的官职已经是从一品官职,算是当下朱棣能给出最高的官职了。 对于他的慷慨,猛穆特也抱胸行礼,而朱棣见状也开口道: “你选三千人给俺,剩下的你带着,俺让人带你们去一个地方驻牧筑城,设个千户所你们,你就暂时担任军中的卫指挥佥事吧。” “谢殿下……” 朱棣简单安排了前来投靠的这群蒙古人后,便让人传信给北边的赵脱列干,让他带人暂时在开平一带驻牧,不过兵马都集结起来,分出六千骑兵南下帮自己打仗。 做完这一切的安排过后,朱棣开始继续带兵东进。 只是在他意外获得三千小达子营的时候,朱高煦却已经带领骑兵从登州出发,一路向青州疾驰而去。 “驾!驾!” 三千骑兵四千余匹军马的阵容在山东已经多年未曾出现,上一次还是元军围剿红巾军的毛贵。 从登州前往青州,一路上需要经过黄县、莱州、昌邑、潍县、昌乐等州县,路程五百里。 面对渤海的三千骑兵,仅有几百乡勇的黄县直接开城投降,朱高煦没有停留,因为孟章已经在率领马步兵赶来黄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