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朱棣询问起了关于财政的情况,郁新闻言则是作揖:“还有三五日才能清点出来。” “不过这次清点中,山东及南直隶等地人口增加不少,耕地也是同样。” 郁新回答的这些地方,正是朱高煦大力出手的地方。 自洪武二十四年后,大明的《黄册》和《鱼鳞图册》就是一笔烂账。 各省基本都是抄旧,唯有这次的山东、辽东、南直隶三省的耕地、人口变化较大。 “增加多少?”朱棣眯了眯眼睛询问,郁新见状也不假思索开口回应。 “洪武二十四年,山东五百二十五万五千余口,如今已经移民三十六万有余,可此次清查过后,却依旧有五百二十四万六千余口,只少了不到九千口。” “此外,耕地数量也增加了约四百二十万亩,现有五千七百二十六万七千余亩。” “与山东类似的,还有辽东和南直隶,具体增加多少,大约三日后能送抵陛下龙案。” “若是要说大致,则是山东有民五百二十四万六千,耕地五千七百余万亩。” “辽东有民一百四十七万三千,耕地四百九十七万九千余亩。” “南直隶有民一千一百四十七万八千余口,耕地八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亩。” 郁新说罢,朱棣便心里有了个大概,毕竟他是看过洪武二十四年《黄册》与《鱼鳞图册》的。 人口上,纸面山东没有增加,辽东增加了四十多万人口,南直隶增加了七十余万人口。 耕地上,山东增加四百二十万亩,辽东增加二百四十余万亩,直隶增加近二百万亩。 从洪武二十四年算起到现在,不过十年时间,人口和耕地增长都不小,而且因为朱高煦停下稽查江东六府,兴许江东六府隐瞒人口和耕地还会更多。 “按照这个情况,其它各省实际的口数和田亩数应该有多少?” 朱棣下意识摸着自己的大胡子,郁新听后摇摇头:“具体的难以推算,不过国朝实际的口数,应该不低于六千四百万,田亩数应该已经超过四亿两千万了。” 郁新给出的数目,是根据山东增长而推算的全国增长,这是他从东宫学来的手段。 不过如果真的实际估算,他自认为大明口数应该不低于七千万,田亩数可能已经达到了五亿亩。 只是这个数目他不可能说出来,万一朱棣让他去清丈,但他清丈不出来,那就事情糟糕了。 清丈田亩这种事情,可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做到的。 “俺知道了,你还有什么事情要与俺说吗?” 朱棣没有郁新想的那么激进,或者说在朱高煦的衬托下,他并没有那么激进。 因此在询问了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过后,朱棣便没了其它问题。 “臣无余事叨扰陛下,臣告退……” 郁新见状,也当即唱礼退出武英殿。 在他走后,朱棣看向了站在角落的一个四旬武官:“纪纲,东宫那边近来有什么事情?” 纪纲,这是朱棣登基之后任命的锦衣卫指挥使,掌握着锦衣卫这个庞大的机构。 朱棣虽然信赖朱高煦,但对于朱高煦的监视却没有放下。 “东宫近来任命左都督傅让、都督佥事林粟、张纯等人率数百人进入神机营学习,此外好像辽东的军械局也有动静,不过臣下无能,探查不到具体消息。” 纪纲惭愧回应,朱棣听后却满意颔首,反而安抚道:“知道大概就行了,具体的俺会询问老二的。” 说罢,他看向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彦:“你派人去告诉郑和,让他传老二来武英殿和俺议事。” “奴婢领谕……”王彦应下,随后派人前往东宫通知郑和。 不多时,郑和得了消息,便请朱高煦前往武英殿。 半个月过去,朱高煦沉稳了不少,这让见到他的朱棣有几分诧异,更有几分高兴。 “臣见过陛下,陛下躬安……” “好好好,沉稳不少。” 瞧着沉稳的朱高煦,朱棣高兴开口道:“俺刚才从旁人那得了消息,说你让傅让他们去神机营学习,还准备抽调军械局的东西。” “正要与父亲说这件事。”朱高煦听闻朱棣所说倒不觉得奇怪,毕竟他把郑和主动要到自己身边,就是为了让朱棣掌握自己的大体动向,以此安心。 因此,在朱棣开口询问后,他便将事情交代了出来: “父亲应该知道安南挑拨我朝西南土司与朝廷关系,而安南本就是我汉人地方,如今那权臣篡位,还意图挑拨土司与朝廷关系,正好有了借口可以平定他们。” “因此,我这才让傅让、林粟、张纯三人进入神机营学习,调拨火器给他们,准备让他们返回广西后练兵,等待朝廷旨意进驻安南。” 朱高煦一开口,朱棣便眼前一亮。 他能掌握的消息,朱棣自然也能掌握,而且朱棣也早就对安南不爽了,因此听到朱高煦的话后,他不仅没有阻止,反而支持起来。 “你能看到安南的事情,俺心甚慰,至于遣派傅让三人领兵,这未免有些一家独大了。” 朱棣的口气,好像准备安插什么人,不过朱高煦也有准备。 “父亲说的,儿臣都明白,所以儿臣才会来此,希望父亲派几个人共同练兵出兵。” “你准备派多少兵马去平定安南?”朱棣询问朱高煦,准备根据兵马数量来派遣燕府将领。 “傅让认为五万战兵,十万民夫足矣。”朱高煦说罢,又补充道: “不过儿臣以为,派驻七万兵马,十五万民夫更能方便在打下安南后治理。” “儿臣想委任西平侯为平南大将军,傅让、杨文为左右将军,再派孟瑛、林粟、张辅、张纯等人随从。” 朱高煦从燕府之中挑选了张辅和孟瑛两个新生代武将,因为这两个人在安南也干得不错,如果后续驻扎安南,他们留下也能更好治理安南,起到平衡傅让他们的作用。 “沐春不错,由他节制三军,俺倒是也十分放心。” “你能选张辅和孟瑛,俺倒是觉得眼光不错,就按照你说的这么办吧。” 朱棣很满意朱高煦的安排,毕竟孟瑛和张辅背后是孟善和张玉两个燕府老臣,派他们两人去参与平定安南的战事,燕府诸将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只是说完了安南,朱棣却提起了新的话题:“你对三宣六慰有什么看法?” “三宣六慰?”朱高煦倒是没想到朱棣居然会提起三宣六慰,不过他还是沉吟思绪片刻,随后给出回应。 “三宣六慰之地有高原、江河、平原,各宣慰司实力不同,能力也不同。” “自刀干孟被平,麓川势力锐减,各宣慰司各自为政,倒是一个拆分他们的好时机。” 麓川王朝,尽管它在后世的历史书中篇幅不大,但实际上他们的力量却不容忽视。 其国土疆域东起老挝,南至清迈,西到印度玛纳斯河,北至云南大理。 他们建立起了一个自己的朝贡体系,而他们所采取的体制,实际与的秦汉时期的军功制度极为相似。 在体制规定中,麓川国内领土法定所有权归属为国王,每四个男人为一个小组,每人每年必须在军队中服役三个月,一年四个人正好轮换完。 正常情况下,他们要从十六岁轮换到五十岁才能解除兵役。 其中,每五个四人组,设置—名录少官进行管理。 每五个录少官,设置—名录百官进行管理。 每十个录百管,设置一名录令官管理。 各级军事组织官员均直接隶属于国王,可以获得国有土地分配,分配土地及赏赐土地又实行军功爵系统。 上一个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的军功制度政权叫高句丽,让隋唐五代君主崩碎了牙齿。 原本经过朱元璋两次干碎麓川崛起势头,加上朱棣析分麓川,这个麓川王朝已经分裂得无法重聚。 可架不住朱高炽和朱瞻基这对父子对西南政策忽视,直接导致麓川重聚,给朱祁镇埋了一个大雷。 当然,如果不是朱祁镇菜而不自知,同时对麓川、福建叛乱和瓦剌动手,他也不至于被俘虏去漠北当留学生。 不过饶是如此,朱祁镇对西南政策,也比朱高炽放任太监在交趾乱搞,朱瞻基放弃交趾还被黎利一通嘲讽要好多了。好在现在老大已经被册封就藩昆明,只要昆明的汉王府营造好,他就可以就藩了。 前世他乱搞的西南,这一世由他自己坐镇。 这么想想,朱高煦还觉得挺戏剧化的。 “你倒是说到点子上了。” 眼看朱高煦这么说,朱棣也摸摸大胡子赞同道:“俺看那麓川现在好不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准备在上次析分的基础上,让永昌的王瑄父子三人迁移建文佞臣前往南甸、干崖、镇康等地坐镇实边。” 朱棣透露了自己召朱高煦前来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希望让朱高煦调王氏父子三人向西南推进。 从永昌到南甸、干崖、镇康,等同向西南深入二百里。 眼下的大明虽然名义上掌控整个云南和三宣六慰,可实控的地方却只有三分之一的云南,三宣六慰除了能收取一定数目的金银差发税收外,根本做不到实际深入管控。 如果能深入到干崖和南甸、镇康一带,那后方的永昌、大理、楚雄和昆明等府就安全了。 “深入这三地并不困难,这三地土地实际上也十分肥沃,只是平原面积不大。” 面对朱棣的想法,朱高煦根据自己前世的经历给出看法。 镇康他没去过,但南甸、干崖这两块地方他坐高铁的时候经过过,是典型的宽谷盆地。 就他记忆中的画面来看,如果能全部开发出来,以当下的生产力,养活几十万人不成问题,而且南甸也被麓川开发了半个多世纪,虽然没有清丈田亩,但规模应该不小,不然刀干孟也不敢放心的让南甸供应几万大军的粮草。 “南甸,干崖的情况还行,镇康我不太了解,父亲可以书信让王兆、王瑄父子三人去看看情况,儿臣可以调亦失哈给父亲差事。” “好!”朱棣颔首,有了朱高煦的这几句话,他对于进一步析分麓川有了自信。 他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想让朱高煦表态罢了。 现在朱高煦既然表态支持,那他就可以好好谋划麓川了。 瞧着朱棣高兴的模样,朱高煦也只能在心底轻笑。 如果说一开始他还不明白朱棣的想法,那现在他可太明白了。 不过就算明白了,朱高煦也不准备干涉。 毕竟就历史而言,朱棣对付麓川确实有一手,自己也暂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不如就按照他的办法走。 他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掌控好大明的财政和人口,帮着朱棣巩固大明在西南的利益。 “既然父亲有了想法,那儿臣就告退了。” 朱高煦起身作揖,朱棣闻言却诧异指向一旁的桌椅:“你不准备在这里处理奏疏了?” “每日从东宫来武英殿也麻烦,在东宫待着也挺好的。”朱高煦轻笑,而他退出武英殿的举动,无疑是增加了朱棣对庙堂的话语权。 他突然让步的举动让朱棣感到惊讶,不过朱高煦也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