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历史小说 - 靖难攻略在线阅读 - 第613节

第613节

    老头子捞到了功绩,而自己捞到了自己想要的局面,自己确实是时候该上位了。

    不过,在此之前,朱高煦还得让新政再往前一步。

    如果老头子真的愿意退下去做太上皇,那借助编撰《永乐大典》这件事,自己兴许可以重创江南文人,因为他们的把柄着实太多了,而老头也可以帮自己背完这个黑锅再走。

    想到这里,朱高煦眯了眯眼睛道:“您既然这么说,那儿臣也就不瞒着您了。”

    “这个大位置,儿臣也想坐!”

    朱高煦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让朱棣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心里却有些空落落的。

    老二想坐皇位不奇怪,甚至他一直觉得老二很早就开始想坐皇位,因此他才会疑神疑鬼的。

    现在老二将这件事情说了出来,他也可以凭借这次谈话,将自己的心病给解决。

    只是他尽管已经有了答案,但亲耳听到朱高煦这么说,他还是有些难受的。

    “儿臣这么说,就是不想我父子生出间隙,因为当年打下南京的时候,儿臣便与您说过,父子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谈的,儿臣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朱高煦直勾勾的看着朱棣,瞧着他脸色黯淡的同时,也不忘补充道:

    “当然,诚如爹您所说的,儿臣即便要坐这個大位置,也不是如今,而是未来。”

    “等您收拾完马哈木,若是真的觉得乏了,那儿臣便顶上。”

    “您若是觉得您还能继续干下去,那儿臣也继续支持您。”

    “您若是当了太上皇,儿臣依旧孝敬您,不管是秋猎还是出巡、带兵打仗,儿臣都不拦着您。”

    当下的朱高煦,有底气说出这番话,因为他即便把军队交给朱棣,军队会叛变的几率也小的可怜。

    细数一下,朱棣稍微有影响力的只有北平和山西以及陕西行都司。

    这些地方的军队经过新政改制,顶多不会超过十二万,而其它地方基本都被朱高煦麾下出身渤海的将领,以及李景隆等建文降将所掌握。

    降将之中除了吴高与渤海关系不好外,其余关系都不算太差。

    相比较之下,燕府和降将的关系可以说差到了极点,如果没有朱高煦护着,李景隆他们这群人的下场比历史上好不了多少。

    届时朱棣还是那个朱棣,燕府还是那个燕府,可南京城的皇帝可不是朱允炆那个容易被忽悠的家伙了。

    更何况明军当下的火器生产都在辽东,朱棣他们的火器只会越打越少,而自己军队的火器却会越打越多。

    这个道理,想必朱棣自己也清楚,所以面对朱高煦说出的这些他倒没有半点怀疑。

    “你要真的这么想,那爹倒也不是不能退去休息休息。”

    “只是现在你答应的好好的,到时候恐怕爹真的想带兵去巡边,你便不同意了,如当下一般。”

    朱棣酸溜溜的说着,满口醋味,显然还在因为明年不能北征的事情耿耿于怀。

    对此朱高煦却不紧不慢,轻笑道:“并非不让,而是准备更好的火器,更有效的对付胡人。”

    “老式的燧发枪您已经见过了,而新式的燧发枪却并没有。”

    “一旦新式的燧发枪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那部队中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长枪兵将渐渐被淘汰出战场。”

    朱高煦这次来找朱棣,也是为了说这件事,因此他从袖中拿出了一张折起来的图纸,并在拿出来后,将图纸给拿了出来。

    “这就是新式燧发枪,比起老式多了一些设计。”

    当图纸递到朱棣手中,相比较上次朱棣见过的燧发枪图纸,这份图纸中出现了类似短刀的存在。

    “这是刺刀,长度在一尺左右,加上四尺五寸的燧发枪,套筒刺刀上去后可以达到五尺五寸(176cm)。”

    “由于枪管外有一个突起的卡榫,因此士兵在套上刺刀后扭转,就可以将刺刀转入套筒的凹槽固定,能让火枪手迅速转变为长枪手。”

    “尽管相较于军中一丈三的长枪规制来说很短,但您见识过线列战术和排枪的威力,您觉得如果敌军能突破排枪,那他们还能剩下多少军队,如何能保证队形不紊乱?”

    在朱高煦看来,北方的胡兵要是能做到突破排枪而阵型不乱,那都能打穿大明朝了。

    毕竟那样的军队,除了后世抗战和开国的时候,其它时候他还没见过。

    “这个刺刀这么轻薄,上了战场恐怕会出现问题,另外这下面的这个是什么?”

    朱棣听后,很快意识到了套筒式刺刀意味着什么,同时也看出了刺刀的缺点。

    确实,以这个时代的冶铁水平,刺刀经过战斗后的确会出现刀身变形等尴尬的事情。对此朱高煦则是准备了后手:“有了刺刀,就没有必要佩戴腰刀,因此可以常备两到三把刺刀。”

    “至于下面那个……”

    朱高煦看向了图纸下方,而那里则是一支比上方燧发枪显得更短的一把燧发枪。

    在十八世纪,燧发枪分为步枪、手枪和马枪三种。

    步枪最长,长度从四尺到五尺不等,手枪的长度最短,长度不过一尺左右,主要用于近战。

    不过由于燧发手枪的准确度和射程有限,所以除了经常进行接舷战和跳帮战的海军士兵,以及陆军军官们,绝大多数士兵是不用手枪的,毕竟燧发手枪的有效射程实在太近了。

    许多手枪射击十几米外的目标都射不准,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实在是太鸡肋了。

    因此朱高煦并没有弄燧发手枪,而是将裁汰了手枪,只采取了步枪和骑枪,而这便是朱高煦执意要让朱棣装备了燧发枪再北征的原因。

    骑枪介于步枪和手枪之间的款式,长度三尺,重量五斤,就像是被故意截短的步枪一般。

    除了很少装备刺刀以外,其他方面都跟步枪很像,甚至也拥有步枪式的枪托,只是长度比步枪短了许多,称之为卡宾枪骑兵更加合适。

    尽管在历史上,士兵们却不太愿意使用马枪,甚至拿破仑自己也承认胸甲骑兵在马背上使用马枪十分困难。

    但是骑枪对于当下的明军来说,可以说是锦上添花的存在。

    它的装备,可以使得明军骑兵在面对一些质量较差的部队时,可以不用发起冲击就能直接开枪击溃。

    之所以它在欧洲没有大放异彩,是因为当时的军队质量普遍差距不大。

    不过就朱高煦这么多年的经验来说,马枪放在这个时代,很少有军队能面对它而不溃退。

    尽管它的破甲射程只有二十步的距离,但这依旧比弓箭要好上太多。

    “这是马枪,长三尺,重五斤,破甲射程二十步。”

    “由于不需要点火手,因此燧发枪的射击可以由士兵单独完成,线列排枪时,队伍的密度是之前的一倍,排枪齐射的威力也将会更大。”

    “同时,因为不需要帮手,骑兵也可以独自完成弹药装填,而三尺长的马枪刚好能让骑兵们在河曲马的马背上装填。”

    “如果骑兵装备两支马枪,那就可以在战场中使用回旋战术,频繁面突。”

    “对于一些士气不行的军队,只需要两三轮就能打崩对面。”

    “当然,面对同一水平的对手,那就显得有些鸡肋了。”

    朱高煦解释完,朱棣的目光也渐渐灼热起来,爱不释手的看着手上的图纸:“什么时候能装备军队?”

    见朱棣询问,朱高煦也指点道:

    “郑和回来后,步枪大概复加工三个月就可以装备北征军队。”

    “骑枪是从今年五月才开始生产,每个月产量在两千支。”

    “按照大古剌送来的消息,郑和应该会在冬月抵达大古剌,明年四月抵达京城。”

    “按照时间来算,如果加上步枪三个月的复工再生产,应该能装备三万支马枪,按照一名骑兵两支马枪,也就能装备一万五千骑兵。”

    “好好好……”听到这话,朱棣满意点头,至于步枪的情况他上次已经了解过了。

    按照生产再复工,明年应该能生产出九万支燧发步枪,以及三万支马枪。

    这看上去很多,但前者却是朱高煦从两年前开始绸缪的。

    大明当下的火枪产量,基本在年产六万支左右。

    相较于火枪产量,大明的火炮产量才比较吓人,年产超过六千门,可以说一年的产量,就超过当下世界各国火炮产量的总和。

    正因如此,辽东基本上是当下军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光是从事军工行业的工匠数量,便多达六万余人,而且都是男丁。

    这六万男丁背后,便是六万户百姓,辽东近七分之一的人口都依靠着军工生存。

    除了军工,还有铁矿、煤矿等矿产业,从事其中的男丁高达两万五千人,年产熟铁九百万斤,占据全国铁料总产的三成份额。

    这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仅够满足军工厂和辽东百姓的需求,连出口诸省的条件都达不到。

    一旦海军需要扩建,那甚至需要从外省调拨铁料给辽东的军械局。

    正如当下,几乎全国一半的铁料都投入到了辽东的军械局。

    由于路途遥远,许多官员频频上疏,觉得不应该将这样重要的衙门放在辽东,而是应该转移至江南,距离京城越近越好。

    只是对于这些奏疏,朱高煦根本懒得搭理。

    以大明的开采方式和效率,辽东的铁矿足够挖到大明倾覆为止。

    况且,等日后他父子二人迁都北京,那辽东反倒是显得刚刚好。

    不依靠这些产业,辽东迟早会被关内甩在身后。

    “郑和明年四月回来,复工三个月的话,那已经是七月份了……”

    朱棣突然反应了过来,无奈的看向朱高煦。

    朱高煦感受到后也轻笑作揖:“正因如此,所以出兵只能是永乐十一年五月。”

    “不过这样也好,届时军队能装备更多马枪和步枪,您应该高兴才是。”

    “此外,这次北征,儿子定然会让您打得尽兴。”

    “辽东、渤海、大宁、北平、山西各处共有骑兵五万,除山西需要保护河套外,其余四地的四万骑兵尽数参与作战。”

    “同时,大宁、北平、渤海各调两万马步兵参与后勤护送民夫的任务。”

    “如今大宁的漠东三卫可征募民夫在四万左右,但过后两年间,关内罪犯都会尽数发配漠东三卫,赶在战前民夫应该能达到六万。”

    “届时,再从大宁和渤海、北平、辽东征募二十四万民夫,那便可以达到三十万民夫的数量。”

    “如此多民夫,足够将物资为您补给到忽兰忽失温一带,甚至更往西。”

    朱高煦今日格外大方,甚至大方的让朱棣怀疑他是不是生病了。

    “你这……老二啊……”

    面对平日里“抠搜”的儿子,朱棣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说什么。

    “你这样弄得,爹是不退位都不行了啊……”

    “怎么会?”朱高煦哭笑不得,不得不解释道:

    “不管您退不退位,在儿臣预想中,这第三次北征都会是这个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