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你能这么想就好。”朱棣满意点头,并吩咐道: “他也十八了,过两年便及冠了,到时候你让他跟着沐春他们学习学习也好。” “这是自然。”朱高煦并不担心大侄子,毕竟他手上的护卫就五千多人,并且还需要面对沐春、王瑄、傅让的三方包夹。 大侄子要是能对付这三个人,历史上也不至于放任脱欢坐大。更别提历史上的大侄子还是朱棣亲手带出来的,而现在的大侄子…… 想到这里,朱高煦不免提起了兴趣,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在他作想的时候,步舆也通过了乾清宫门,父子二人在抵达乾清宫后下了步舆,一前一后走入其中。 待朱棣坐下,他这才与朱高煦开诚布公道: “你准备准备,年末就即位吧,反正新政已经推行到尾声,提前半年和一年都没有关系。” “况且到了年末,大明宫也差不多可以入住几座主殿了。” 朱高煦没想到朱棣那么豁达,他不由得看了看乾清宫,试探道:“这北京紫禁城,您也不过才住了一年多,怎么现在就着急退位了?” “你这地修的和南京一模一样,我瞧了,总是想起你娘。” 朱棣压低声音,显然还没有从徐皇后留下的记忆中走出。 朱高煦闻言愣了下,他确实没想过这点,也没想到朱棣居然能思念到如今。 “您要走,也得等大明宫的其它宫殿修建差不多吧,不然妃嫔住哪里?” 虽说朱高煦很想坐上皇位,但如果是要把朱棣狼狈赶走,那他宁愿多等几年。 “让工匠赶工吧。” 鲜少催工的朱棣,难得在大明宫的问题上催促起了工期,显然是真的想搬离乾清宫。 朱高煦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他,只能改变话题聊起了世界的变化。 “王大伴,取《天下四夷宾服总图》来。” “是……” 站在一旁没有开口的王彦应下,随后让人取来了长两丈,高一丈六的《天下四夷宾服总图》。 朱棣见状也站起身来,让王彦他们将地图挂在乾清宫正殿的中间,自己则是走到了朱高煦身旁。 在地图上,大明的疆域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东起东洲,西至昆仑,南抵旧港,北至北山…… 瞧着这幅地图,朱棣都不免得自豪起来,毕竟朱高煦连带藩属国都划入了大明的疆域中。 这在当下的世界观,并无任何不妥。 在地图上,可以说大明的势力范围包括了几乎整个亚洲,半个非洲和半个美洲。 “如今前元的残寇活动范围还很大,不过对于朝廷来说,他们并不算什么威胁。” “只是终日防贼始终消耗不菲,加上帖木儿国的沙哈鲁对朝廷态度友善,因此维持帖木儿国,等于维持朝廷在河中地区的影响。” 朱高煦用长长的指挥棍指向了河中地区。 不得不说,有帖木儿国在,不管是北边已经分裂的金帐汗国,还是东南方向的印度地区,亦或者是西边的黑羊、白羊等王朝都需要大明的声援。 郑和与陈瑄在中亚打出了威风,加上有帖木儿的威胁,因此这些国家才愿意对大明臣服并朝贡。 如果帖木儿帝国灭亡,那蒙古人内部会爆发矛盾,突厥化的蒙古人和东欧化的蒙古人会在争斗中重返漠北,这是朱高煦不愿意看到的。 历史上脱欢没少吸收那些东迁的部落,这点朱高煦得防备好。 即便有了火车,后勤补给可以直接拉到海喇儿,但明军也不能随意轻敌。 对北方的攻势,还是要以老练的将帅为主。 好在孟章、王义、张辅、朱能这群人正直壮年,再坚挺二十几年不成问题。 二十几年时间,只要通往漠北的火车通车,那横击大漠就不再是问题。 不过在此之前,朱高煦得紧盯燕然都司的鞑靼人才行。 “北边的瓦剌和鞑靼,按照西厂的情报来看,若是合兵,他们能拉出近八万兵马,其中着重甲的兵卒便有五万余。” 朱高煦指着漠北的鞑靼和瓦剌解释着,朱棣闻言捋了捋大胡子: “这瓦剌的联盟十分脆弱,我看太平和把秃孛罗都不想和朝廷以命相搏,唯有马哈木这条老狗野心不浅。” “我准备册封他们三个为王,让他们相互制衡,同时扶持太平和把秃孛罗。” 朱棣依旧采取了历史上一样的制衡手段,朱高煦对这个手段也表示认同:“若是可以做到,那自然好。” “不过马哈木有一个儿子脱欢,这小子比马哈木要沉稳太多,他恐怕会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您下次北征,最好让阿力台消耗他们,然后彻底解决马哈木这一部。” 对于脱欢,朱高煦还是有些忌惮的,毕竟历史上就是这厮把瓦剌团结起来,并控制了鞑靼和兀良哈,甚至把手伸到了女真诸部中。 虽说朱高煦对朱瞻壑有自信,但把这样一个人物留下来,这并不符合他的风格。 如果能趁早攻灭马哈木这一部,那对大明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若是可以,我现在就想北征……” 朱棣忽的开口,朱高煦听后却露出尴尬:“还是再等等吧。” 虽说国库有钱,但也禁不住那么花,朱棣闻言也只能压下心中想法,毫不在意道:“你若是无事,便先退下吧。” “倒也不是没事,正有一件事要与父亲你商量。”朱高煦作揖道: “蒸汽机的热效率已经足够应用矿坑之中,因此儿臣准备筹建蒸汽机工厂,然后将蒸汽机应用到矿坑之中。” “相信您也知道北京时常被风沙袭扰,偶尔还会有大沙尘暴……” 朱高煦将植树造林的事情告诉了朱棣,另外也将煤炭走入百姓家的计划告诉了朱棣。 在朱高煦的设想中,大明的煤炭产量必须在十年后达到四千万吨,也就是当下产量的两倍。 以当下的人口增长速度来说,十年后大明人口估计能突破一亿。 届时,大明人均煤炭四百斤,基本达到了人口用煤的保守量。 在此基础上再提高产量,那基本就是工业用煤了。 只要煤炭足够便宜并容易获取,百姓就不会大规模砍伐树木。 这一工程,必须和西北、东北铁路结合到一起。 一旦西北和东北有铁路连接,那沿边的百姓就可以获得山西的便宜煤炭,自然不用砍伐树木。 不然一味的挖煤,但没有足够的运输力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朱棣倒是没有考虑的那么深,只是说道: “你的想法挺好,但我从未听说有人可以把沙漠变绿地。” “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朱高煦自信道。 “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办吧,我不太懂这些,你放手去做。” 朱棣见朱高煦这么自信,也就不再多问,全权放手交给他。 见状,朱高煦也作揖离开了乾清宫,不多时乘坐步舆来到了北京城的春和殿。 郭琰带着朱瞻圻等人早早等着他,见他回来,当即上前迎接他。 只是面对家人的热情,朱高煦稍微寒暄几句,便让他们先去休息,并让亦失哈前去召见王甫。 不多时,王甫便抵达了乾清宫,而朱高煦也令人赐座。 “我召你来,是想询问你,这蒸汽机的工厂,是否可以从现在着手?” “自然可以!”听到朱高煦的话,坐在位置上的王甫作揖道: “除了最开始几台需要工匠手工精细制作,后续的蒸汽机,都可以用先前的蒸汽机调试后连接各类机器制作。” “这点,我们在南京太学时已经实验过,每个月最少能产出十台蒸汽机。” “如果投入一百万贯来扩大产能,那可以从中学生中招募工人,两年左右就能建成一座拥有三百台机器的蒸汽机工厂,年产应该不会低于五百台纺织、抽水、机车等机器。” “即便后续蒸汽机热效率提高,也只需要更新蒸汽机车间就足够,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王甫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朱高煦,朱高煦闻言点了点头。 对于年产五百台机器,他并不觉得夸张。 至少在1712年-1800年间,英国在没有大量需求的情况下,都生产了超过2500台蒸汽机及各类机器,并且投入不如大明十分之一。 在高投入和高质量工人的操作下,年产五百台机器对于大明这个市场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于英国来说,只需要五年就能让市场饱和。 这样的市场规模,注定了大明在工业上一旦迈开脚步,世界各国都得成为大明的商品倾销地。 后世如此,这一世也是一样。 想到这里,朱高煦果断开口道:“我给你拨二百万贯,各类机器只要有用,不管效率尽数修建。。” “你派人去考察山西、东北的矿场,看看他们的需求量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提升三倍就是朝廷需要的数量。” “另外,蒸汽机车继续研究,在铁路铺设完成前,热效率能提升多少就提升多少,提前两年修建蒸汽机车的工厂与车间。” 话音落下,朱高煦眯了眯眼,放出豪言道: “朝廷不能浪费辛苦开辟的航道,凡是太阳能照到的地方,都要有大明的商品进行流通。” 第459章 阖家团圆 “这个江淮的法子是不错,不仅能解决陇川数万百姓的生计,还能让朝廷把大金沙江利用起来。”四月的北京春和殿内,朱高煦看着王瑄写来的手书,心里对这个所谓农奴之子不免提起了兴趣。 虽说朱瞻壑早前多次与他说过江淮这个人,但类似江淮这种在学校里常年年级第一的人,大明朝每年都有数十个,着实不需要他关心。 学习好和能不能搞经济这是两码事,而且江淮还愿意返回陇川这种偏远之地为官,这份心气也是难得的。 “陇川到蛮莫,我记得应该就二百余里吧?”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闻言点了点头:“二百二十六里。” “嗯……”朱高煦颔首,满意到:“修这么一条铁路大概耗费七八十万贯,如果陇川真的能在这个江淮的理政下繁荣,继而也可以影响整个滇西乃至滇南了。” “不过只是种植桑树还是太短见了,陇川之地的气候,如果种植甘蔗,那恐怕利润也不会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