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两京铁路已经由铁道兵马司接管,沿边有二百五十二个仓库,已经储备四尺五寸标准的铁轨一万六千吨,枕木七百二十吨。” “按照估计,每里铺设铁轨约九十吨,当下可以铺设一百七十八里。” “鉴于许多地方运送铁料困难,臣想询问是否可以与工部协调,对部分地区率先动工,先保证铁轨能运输到部分地区仓库,降低路上运费。” “如此的话,成本能降下半成左右。”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闻言合上文册:“如果确实对朝廷有益,那你便与黄福商量看看,总之工期不能耽误。” “臣领命……”郭资作揖应下,同时双手呈出一份文册。 “这是工部递交户部的东北铁路文册,这本是从北京东至辽河西的第一段,臣经过检阅确认无误,请陛下阅览。” “交给太子吧。”朱棣对查账不感兴趣,他喜欢赚钱和花钱,但不喜欢过程。 按照朱棣的吩咐,王彦将文册递给了朱高煦。 朱高煦翻阅过后皱了皱眉,这是东北铁路的第一段,全程八百八十里,造价三百二十六万贯。 “过去半年,矿工增加数量多少,产量提高多少?” 修建铁路的钱粮大明朝都有,唯一缺少的就是铁料。 朱高煦已经投入大价钱开始提升钢铁产量,现在过去七个多月,他很想知道情况如何。 “增加三万六千四百人,预估今年能提高一万二千吨。” “此外,房山的工业区已经开始开始有机械进入,就是工人的工价是否太高了?”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却反问他:“中学毕业的工人可不好找,每个工人每年五十贯的工价算高吗?” “不算……”郭资汗颜,年俸五十贯,这都快赶上从八品官员的俸禄了。 朱高煦给官营工人的工价很高,即便是矿工,也是不分地区,包吃包住的同时,每日工价五十文。 除此之外,若是不幸发生矿难,则是抚恤一百贯,待遇极佳,而且招募条件并不高,听话就行。 他这么做,就是要让民营矿场把待遇提高上来,他可不希望大明的工业起步建立在工人血泪上。 他要真这么做,正统年间的矿工起义,兴许就要提前几十年爆发了。 “当下全国隶属官营的工匠有多少,户部这边有记录吗?” “有!”见朱高煦询问,郭资不假思索道:“茶矿纺织及瓷器、军械等各种工场,分别有七十四万四千余人。” 洪武年间有匠户二十五万,而今翻了三倍还多,但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一个是拼命向外逃,一个是拼命往里挤,才几十年光景,工人反而成为香饽饽了。 “六十五万四千余人都是男丁?” 朱高煦询问,郭资却摇摇头:“也有六万多负责纺织的女工,主要是纺织鸳鸯战袄,串联甲片的工作。” “新作物推行如何?”朱高煦把目光放到了红薯玉米的推广上,郭资闻言也毕恭毕敬说道: “按照吩咐,已经对西南及东北等地区推广了红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 “不过在江南之地,百姓对这些作物不太感兴趣,只是对新作物中的许多蔬菜种子兴趣较高。” “倒是在西南山区及东北地区,这些作物推广速度较快。” 郭资解释完,朱高煦也颔首解释道: “不奇怪,江南与湖广不缺主粮,自然不会在意能不能吃饱。” “倒是西南山地多,东北空地多,对于这些作物反而容易接受。” 整个明代,全国范围内米价都十分均衡,但人相食的记录却很多,这并不是明代贫穷,而是因为气候原因,明代的农业经济十分脆弱。 明代的灾害爆发次数很高,因此许多农民去年还在大鱼大肉,下一年便有可能因为一场灾害倾家荡产,远走他乡。 这其中朱高煦记忆最深的,就是崇祯年间的《河南杂记》。 在西北闹着饥荒的时候,河南农民还能出入乡里,吃席间送出数十文的份子钱。 结果才过去一年,那些豪掷数十文的农民便因为大旱情饥饿而死,就连记载这本杂记的秀才也差点饿死家中。 地方官府有心赈灾却粮仓无粮无米,农业环境脆弱的让人不忍直视。 对于朱高煦来说,他现在都很不看好大明朝能渡过1620年~1650年的那三十年大关。 毕竟在他记忆中,这三十年是全国性旱灾爆发的时期,全国性的旱灾持续十几年,期间还有海啸、洪涝。 江南之地被海水倒灌,许多土地成为盐碱地,西北之地遭遇旱情,最长九年滴雨不下,仅有泾渭等大河周围还能有点水源,其它地方…… 摇摇头,将这些未来的事情甩出后,朱高煦对郭资吩咐道: “除夕前,将朝廷的钢铁、纺织、新作物推广、煤炭、水泥等各行各业的产量做一个汇总,不需要特别准确,但最少户部要知道这些东西的情况。” “臣领教令……”郭资作揖应下,随后见朱高煦没有什么想说的,便躬身退出了武英殿。 瞧着他离开,朱棣这才对朱高煦询问道:“你这蒸汽机得藏好,别让旁人寻到。” “您放心吧。”朱高煦摇头笑道:“蒸汽机也有许多难关,不然我们也不会耗费十六年时间都无法将其应用民间。” 这还真不是朱高煦自吹自擂,即便给其它国家蒸汽机,他们也没办法一比一的仿造出来。 在冶金这一块,中原一直到康熙年间才被西方跟上,直到乾隆年间才被反超。 历史上中原的冶金都能做到如此成绩,更别提经过几次改良并已经使用上近代高炉技术的大明冶金了。 现在的大明不是高炉不够用,而是铁矿开采速度太慢。 铁矿的开采速度之所以那么慢,则是因为火药还没有取得什么阶段性的进步,但这个急不来。 朱高煦只知道无烟火药,但他不知道无烟火药是什么成分,因此火药的事情只能靠太学的太学士自己研究。 当下采矿速度跟不上,朱高煦只能增加矿坑来提高产量,这也是无奈之举。 “行了,你明日收拾收拾,在瞻壑开学前,我们父子爷孙几人去燕山围猎,看看这燕山禁伐十六年,有没有多出什么新的猎物。” 朱棣摆手示意朱高煦回春和殿,朱高煦闻言作揖:“儿臣也要去吗?” “当然,一个都不能少。”朱棣语气坚决。 见状,朱高煦只能硬着头皮应下,随后走出武英殿,令人准备起了几日后的出巡围猎。 第461章 解决民生 “驾!驾!”七月的尾巴,即便是早秋,可北京一带依旧略微能感受到几丝冷意。 由于朱瞻壑过几日便要南下,因此这次围猎的地方并没有选择很远,而是选在了古北口南边的丘陵之中。 这块土地在后世被修成了水库,而在这个时代则是丘陵与水泽共存的一块地域。 近万上直兵马将方圆十数里包围起来,朱棣与朱高煦、朱高炽、朱高燧父子爷孙几人则是各领一千骑兵,指挥军队驱赶猎物,最后由他们射杀。 正因如此,历代皇帝很少吹嘘自己在围猎中的武力,毕竟这不作数,并不是真正的游猎,除了某个兔子杀手。 “砰!!” 马背上,当枪声作响,一头梅花鹿中枪倒地。 与此同时,几支箭矢也命中逃跑的野猪,在狂奔十余步后,这些野猪纷纷躺在了地上。 “吁……” 手拉缰绳,一身甲胄的朱棣在倒下的猎物前打转,手里拿着一支马枪。 王彦策马上前来,从他手中接过马枪,为他装填弹药。 在其身后,朱高煦、朱高炽几人也策马而来,除了朱高炽,其余人纷纷穿戴甲胄。 虽然是骑马,但朱高炽也累得大汗直流,倒是朱高煦虽然多年没有进行马术运动,但骑术依旧精湛,而他胯下的赤驩虽然已经年老,但依旧不输四周的汗血马。 “爹,我还是第一次看您穿甲胄呢。” 从远处策马而来的朱瞻壑激动瞧着自家父亲,与他一样的,还有一直注视朱高煦的朱瞻基。 朱高煦的勇武乃世人所知,但他毕竟困居深宫十六年,身手是否落下很难说。 如今看来,他依旧是当年的他,仅刚才来说,他持弓在落后朱棣十余步的距离进行连珠射,几个呼吸间便毙命数头野猪,射术令人骇然。 经他手被射杀的野猪多是成年,身上有树脂和泥土覆盖,正常来说,力道稍弱的箭矢肯定无法射穿,但朱高煦手中的弓箭却能一箭洞穿野猪肉身,并且还去势不减,没入土中直至箭羽,威力可见一斑。 亦失哈翻身下马,将箭矢吃力从土中拔出,取来给朱高煦阅览。 “正值壮年,力气至巅峰,若是放在十几年前,我必然射不出威力如此的箭矢。” 瞧着自己射出的箭矢,朱高煦对左右的李失、李察说着,朱棣则是接过王彦装填好的马枪说道: “有了这马枪,还要那弓箭作甚。” 朱棣一手持握把,一手持枪管下的木质枪托,对朱高炽和朱高燧道: “你们俩骑射不行,用这马枪算你们占到便宜了。” “儿臣惭愧……”朱高炽气喘吁吁的说着,朱高燧则是略微气喘,但不至于像朱高炽那么恐怖,如风箱般。 “瞻基,你可不能像你爹这样。”朱棣无奈看了一眼朱高炽,随后交代起刚才表现不错的朱瞻基。 朱瞻基闻言作揖道:“我爹喜欢读书,不喜欢骑射,请爷爷勿怪。” “要怪早就怪完了。”朱棣有些生气,但还是压下脾气,心疼的看了一眼朱高炽。 “老大你身体不行,先回去休息去吧,让瞻基跟着就行。” “那……那……儿臣告退……” 面对朱棣的体谅,朱高炽也没有推拉,而是直接答应下来,随后调转马头往营地返回。 朱瞻基见状,对身旁人眼神示意,汉王府的护卫立马调转马头,派出近百人护送朱高炽返回营地。 “走,我们三代人继续往里面走,看看能不能猎到熊和老虎。” 朱高炽一走,朱棣便抖动马缰,带着众人向着更深处围猎而去。 马背上,几乎所有人都时不时看向朱高煦。 兴许,他们是在怀念当年的渤海郡王。 “这感觉,我都以为我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