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西北铁路从北京东出发,经过宣府、大同府、太原府、汾州、平阳府、西安府、凤翔府、巩昌府、临洮府、兰州府、凉州府、甘州府、肃州府、沙州府、哈密府。 铁路经过二百六十七个州县,能影响到五百多万沿边百姓。 尽管他影响的人口不多,但对于大明来说却影响很大。 有了这条铁路,不管是日后的陕西大地震,亦或者是日后的西北大旱灾,大明朝廷都可以通过两京铁路从南方抽调物资,在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内将物资运送到当地,尽可能的解决当地的灾情。 只要有一口饭吃,西北的百姓自然不会选择叛乱。 “殿下,三条铁路同时开建,这并不符合朝廷的预期。” 见朱高煦要同时开修三条铁路,虽然吏部尚书,但夏原吉依旧投出了反对的意见。 诚然现在大明的财政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提升,每年的岁入甚至达到了四千二百万贯,并且还在不断提升…… 可问题在于,岁入在提升,支出也在提升。 “殿下,朝廷新政全面推行后,朝廷有军队七十万,州府县城兵马司二十二万,衙役十七万,文武官员五万四千多,吏员四十二万余,教习四十五万余。” “单说行政成本,便足足高达四千余八十万贯,每年结余的不过百万贯。” “除此之外,黄河与运河及各地水道维护每年投入便是一百万贯,供给内帑又是二百万贯,现在三条铁路同时修建,每年起码五百万贯,各地工厂产量提高又是二百万贯” “如此算下来,朝廷每年负支出九百余万贯,即便有舰队积存的金银铜锭,也不过仅能支持三年罢了。” “因此,臣请殿下三思……” 夏原吉作揖唱礼,就连朱棣听了,都不由觉得大明现在的行政开支太大了。 只是对于朱高煦来说,大明朝能有现在的财政,可以说完全离不开现有的行政体系。 对于财政情况,他也十分清楚,所以面对夏原吉的劝阻,朱高煦继续道: “东洲金银能填平四百万的窟窿,如此一来每年积欠也就是五百万。” “以朝廷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支撑到四年后的产量提升结束,期间田赋也会不断上涨,因此不必担心。” “此外,对于钱粮的事情,我也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是开办银行!” 朱高煦忽然提出了一个新词,而面对这个新词,夏原吉等人还来不及询问,朱高煦便主动开始解释起了银行的作用。 百姓将钱存入其中,然后使用存折在全国各地取钱,同时银行可以发行各类债券,例如铁路债券和建设债券。 这些债券有一定的利息,对于那些有钱没地方投资的人来说,债券的利息虽然不高,但却胜在稳定,有国家作为担保。 除此之外,银行的各种作用也被朱高煦一一讲解,其中不少作用对于夏原吉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虽然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钱庄、钱铺一类的民间机构,但一些大商人早就开始用个人信誉开始这种换钱存钱的做法。 现在朱高煦要做的,就是提前让银行面试,而一旦有了银行,一旦百姓的钱开始存入银行,那大明在建设上就不用发愁了。 大明的经济市场经过朱高煦这么多年研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大概在二十亿贯左右。 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将钱存入银行,那铁路和基建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同时,债券的发布,也会为日后纸币发布做准备。 “若是创建银行,那民间的百姓岂不是可以用宝钞来兑换金银铜钱?” 夏原吉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要知道大明市面上可是还流通着四千多万贯的宝钞。 如果百姓将四千万贯宝钞拿来兑换,那银行虽然不至于被兑爆,但朝廷肯定会陷入破产危机。 老朱给下一代留下了足够多的钱粮,却也留下了足够多的债务。 宝钞本该是应对钱荒的应急品,最后却成为了收割百姓手段。 如果不是朱元璋悬崖勒马,在朱高煦的建议下及时回收部分,加上朱高煦对宝钞也以回收为主,那宝钞的价格是断然不会维持在现在这种程度的。 现在市面的一贯宝钞可以兑铜钱九百文,可见宝钞已经回归了货币价值,毕竟交税和官府买卖都可以用宝钞。 在这样的情况下,宝钞每年回收量也不过一百万贯,可见百姓不太可能会一口气将所有宝钞拿来兑换金银。 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好处,消息传播太慢,地方消息闭塞就是这个时代的好处。 一些大商帮想要煽动百姓兑爆银行,那需要付出的代价可比兑爆银行大太多了。 朱高煦几次对官员的重拳出击,已经收回了洪武年间发行的半数以上宝钞,现在剩下的四千万贯宝钞基本掌握在小商人和百姓手里。 除了朝廷,朱高煦不觉得还有其它势力能煽动他们。 “宝钞的事情不用担心,只要百姓兑钞不超过两千万贯都可以接受。” “一旦百姓对银行建立信任,朝廷立马可以发放年利息为5%的建设债券,不管能卖出多少,只要朝廷如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债券的信任就能培养起来。” “长此以往,朝廷遭遇一些财政危机时,也能使用债券来度过难关。” 对于金融和经济,朱高煦也是一知半解,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即便遭遇问题,他也能依靠着海外的金银矿渡过,无非就是难熬几年罢了。 海外的那些金银矿朱高煦很清楚,即便大明以此种力度挖三百年,也不可能把它们全挖空。 夏原吉的担心是建立在海外金银产出不稳定的情况,但朱高煦却很清楚,这些金银矿甚至比大明朝的国运还稳定,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在全国一千七百四十六个县率先建设大明银行,同时禁止任何民间商人效仿银行。” “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要看到一千七百四十六个县的银行拔地而起,设计图纸我会交给工部。” 朱高煦对郭资与黄福吩咐,二人见状,只能硬着头皮应下了。 夏原吉虽然反对,可却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想办法应对日后银行爆发的问题。 “你们先退下吧。” “臣告退……” 朱棣开口示意三人退下,三人见状也纷纷告退。 不多时,随着他们彻底离开,朱棣这才看向朱高煦: “这个家给你管,我放心。” “现在马上永乐十七年了,我之前说过,让你在年末即位,你现在的意思如何?” 过去的几个月,朱棣不是没有建议让朱高煦即位,但朱高煦总是推脱,这让他很是不理解。 世人梦寐以求的皇位,为什么在朱高煦这里成了烫手山芋? “瞻壑还没有练出来,您若是要退位,那便是儿臣一个人处理奏疏了。” 朱高煦用了一个不算借口的借口,朱棣听后却摇头道:“你自己组建一个殿阁大学士不就好了吗?” “儿臣也考虑过,不过时机还不成熟。”朱高煦依旧搪塞。 人都是念旧的,朱高煦也不例外。 年轻的时候,朱高煦想着朱棣退位自己就即位,但到了这般年纪,朱高煦反而觉得皇位并不是那么重要,他不想落下一个逼朱棣退位的名声。 “你的心思我知道,你现在不想即位,我能理解,但大明宫修建好后,你就算不即位也得即位了。” 朱棣给人一种没得商量的语气,朱高煦闻言也只能作揖: “大明宫若是修建好,儿臣便不会推让了。” “嗯,你先回去春和殿吧,稍许我与老大老三去大明宫看看。” 见朱高煦不推让,朱棣稍微缓了一口气,示意朱高煦离开武英殿。 “儿臣告退。” 作揖离开武英殿,朱高煦也乘上了步舆,向春和殿踏上归途。 瞧着他远去的身影,朱棣对身旁的王彦说道:“你说这皇位有那么烫手吗?老二就这么不愿意坐?” 闻言王彦作揖,轻笑道:“奴婢觉得,殿下并非不愿意坐,只是不想承认陛下您该退位罢了。” 王彦这话倒是让朱棣一愣,他没想到朱高煦居然会担心这个。 只是仔细一想,似乎自家徐妹子离开后,老二变化也开始变大了,尤其注重自己的意见。 面对自己的意见,以前他还会建议暂缓,现在基本就是自己一提他便照做。 这么一想,朱棣也不由觉得心暖暖的,转念间又想到了朱高炽和朱高燧。 对于大明宫,老大那个抠砖缝的常常说耗费太大。 自己说几年后要继续北征,老大又立马跪下哭哭啼啼,好似他会死在北征路上一样。 至于老三,半天憋不出一个响屁,憋出来也是一个臭屁。 相比较老二,这两兄弟简直就是虫豸。 “老二像我,我孝顺,老二自然也孝顺。” 朱棣捋了捋大胡子,面对旁人的夸赞,他始终要让自己沾上边。 王彦见状也不揭穿,只是轻笑。 见状,朱棣也起身对王彦吩咐道:“让老大和老三去西直门等我!” “奴婢领命。”王彦作揖应下,随后便派人安排去了。 倒是在他们准备出宫的时候,朱高煦回到了自己的春和殿,一边处理奏疏,一边想着即位的事情。 老头子马上五十七,而自己也快三十七了。 算了算时间,若是按照历史上的情况,老头子最多能活七年就要离开。 “七年……” 想到这个时间,朱高煦有些难受。 如果老头子真的还有七年就要走了,自己还有什么必要“逼”他提前退位呢? 如果老头子真的走了…… 一时间,朱高煦不免想到了徐皇后走的场景。 随着年纪增长,他愈发觉得自己是孤家寡人。 朱棣、郭琰,还有几个儿子,算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牵挂了。 曾经他可以狠辣的设想郭琰阻碍自己,便把郭琰废黜。 但随着年纪增长,郭琰几乎成为了他的禁脔,旁人但凡说她一句,自己便心里不舒服。 郭琰如此,更别提老头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