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儿臣没这个意思……”朱高炽连忙起身作揖。 “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朱棣抓着大胡子冷脸道: “现在的皇帝是老二,老二都没劝我,你劝什么。” “要不是看你身子虚弱,我真想拽着你去漠北走一圈,看看你现在这样子!” 朱棣脾气上来就开始人身攻击了,不过朱高炽也确实有些胖了,而且他的胖就是单纯的胖,而非朱棣、朱高燧、朱瞻基的壮。 不过毕竟被攻击了半辈子,朱高炽也不觉得有什么,反倒是厚着脸皮继续道: “您要是真去,那儿臣也去,若是出了什么事,那也有个照应。” “哈哈哈哈……”朱棣被老大气笑了,旁边的朱高燧几人则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唯有朱瞻壑贼头贼脑的四处打量。 正因如此,朱棣把手指向他:“瞻壑,你说爷爷老没老?” “自然是老了!”朱瞻壑脱口而出,但又补充道:“不过身子依旧强壮,别的不说,至少比大伯和三叔强壮……” “诶!你这小子……”朱高燧莫名躺枪,立马看向了朱瞻壑,但碍于朱棣在场也不好教训这小子。 “听到没?”朱棣看向朱高炽,朱高炽闻言还想再说点什么,朱瞻基却站出来作揖道: “爷爷,我爹也只是担心您罢了,您要去,我们是拦不住的。” 他先安抚了朱棣,又转头对朱高炽道:“爹你放心,这次有我和瞻壑看着,爷爷不会出什么事的。” “嗯……”瞧着自己劝不下老爷子,朱高炽只能悻然点头。 朱棣见状,脸上也重新挂上笑容,继续与他们讨论起了北征的许多事情。 不多时,朱瞻壑和朱瞻基被打发去巡视武库了,而与此同时的朱高煦也拿到了不少报捷的奏疏。 大半个月过去,傅让、沐春、李景隆三人的推进可谓迅猛。 诸如威远、勐定、孟琏、车里等第土司均被破城改土,受降的少民数量近百万众。 面对这些土民,三人的意见都大同小异,那就是趁他们还没安定下来前,把他们迁徙前往内地。 不过问题在于,当下的所谓内地都已经有了不少的少数民族。 四川四百余万百姓中,近半数是从贵州和西番迁徙而来的少民。 广西原本就少民众多,尽管迁徙了数十万前往广东,但当地少民和汉民也不过半半之数。 交趾更不用多说,当地汉民至今没有突破百万,而少民是汉民两倍逾。 至于湖广,接收了贵州的少民后,当地的比例也达到了极限。 因此,朱高煦思虑过后,最终决定将当地的少民进行迁徙。 半数以上的少民迁徙昆明、曲靖等府,剩余留在当地,等待日后迁徙汉人来同化。 如此一来,云南直辖的大部分土司已经改土归流结束,只剩下一下隐匿在山中的小土司还未改土归流。 这样的规模,已经没有必要让三个国公在当地坐镇,因此在作出安排后,朱高煦也针对大明的情况做出调整。 调曹国公李景隆、浔州伯盛庸、庆远伯刘真前往甘州,总镇甘肃。 傅让撤兵返回交趾,继续对长山之中的黎利进行围剿。 沐春继续坐镇云南,但由于滇西、滇北都比较安定,朱高煦建议沐春坐镇石屏或建水,方便随时应对滇南地区的少民叛乱。 作出一系列调整,朱高煦这才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头。 “陛下,喝茶……” 亦失哈端来茶水,朱高煦接过抿了一口,而后继续道: “敕令六部与云南布政使司,将滇南各地地名作出更改,这是我所绘地图,按照这个地图来细分各府。” 为了方便回忆,朱高煦将后世云南的不少地名照搬了过来,例如普洱、临沧便是。 至于车里府,朱高煦倒是没有更改地名,毕竟后世的地名也是傣语汉译的称呼,而且当地没有什么汉地名,想通篇修改着实有些困难。 “云南改土归流后,下一步应该就是三宣十慰了吧?” 亦失哈收起地图,好奇询问一声,但朱高煦却摇了摇头。 “云南的少民数量还没统计出来,但不会少于四百万。” “想要同化这块地方,起码要再迁徙二三百万人前来,这在火车没有修通前,是需要好几代人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三宣十慰这块地方面积比云南还要大,其中人口比云南只多不少。” “云南都短时间内吃不消,更何谈三宣十慰呢?” “不过对于这块地方,倒是可以效仿太祖治云南,在三宣十慰各地的重要山口设置卫所,以此方便日后朝廷对当地改土归流。” “当然了,这件事得等云南安定下来后再做决定,现在最主要的还是消化好云南、贵州、广西、交趾这些地方。” “贪多嚼不烂,先把能嚼烂的嚼烂了,再进一步对三宣十慰着手布置也不晚。” 朱高煦深吸一口气,目光看着眼前的奏疏,略有几分忧虑。 “二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就足够……” 第471章 西南事终 “这就是天朝的火车吗……”“呜呜——” 刺耳的汽笛声响起,看着远处一辆火车拉拽数节车厢的货物向东方行驶,被足利义嗣派来大明参加即位大典的足利义教内心充满震撼。 满载货物的火车速度并不比马车快多少,可这种不需要马匹就能拉拽数十万斤货物的存在,对于各国使臣来说只存在于神话中。 通往天津的官道上,先后离去的各国使臣都看到了一辆又一辆的火车,有的时候就连他们也怀疑,大明朝是不是真的是上天之子。 “总有一天,我们也要造出这样的东西!” 一时间,日本、朝鲜、暹罗、满剌加、占城、甘孛智等国的使臣纷纷许下了这样的豪言。 中原向来是四周的风向标,对于大明朝的政策,各国毫无疑问都会耗费大力气去研究。 从一开始的火器、宝船,再到现在的火车,他们只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 带着震撼,他们抵达天津并乘船出海,向着自己的国家踏上归程。 与此同时,整个大明也在稳步前进,通往南北的铁路在一点点的修建。 从西南战争中走出的大明朝,利用东洲运送的金银不断铸币,并以基建的方式将新铸货币流通到百姓手上。 大明朝的军费从一千八百万贯骤降一千四百万贯,省下来的四百万贯并没有存着,而是投入到了市场中。 各省的工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尤其是北方的工场更是崛起十分迅猛。 在民生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一场不算大的战事也在蓄势待发。 四月初三,朱棣率领燕山左卫,肇州左卫北上,大宁、渤海、辽东三个都司也各自集结兵马往海喇儿靠拢。 三都司各自征募民夫,调派粮草,通过恼温江和陆路往海喇儿输送粮草。 北京安定门外,上万骑兵旌旗招展,两班文武纷迭而至。 马背上,朱棣眺望这支威武之师,尽管知道这次北征的耗费不浅,很有可能徒劳无功,但他还是决定北上,不给马哈木休养的机会。 “爹,这次北征,您照顾好身体。” “是啊爹,您别太逞能了,朱能他们又不是不行。” 战马跟前,朱高炽与朱高燧这俩人虽然没有参与这一战,但他们却提心吊胆,生怕朱棣熬不过去。 要知道一身甲胄起码六十斤,以朱棣五十八岁的年纪,穿戴一身六十斤的甲胄在漠北奔走数千里,如何让人不担心? “老二,你看看他们这两人。” 朱棣瞥了一眼朱高炽他们俩,随后便将目光投向朱高煦。 朱高煦身穿一身皇帝常服,面对朱棣的调侃,朱高煦也瞥了俩人一眼,对朱棣回应道: “老大和老三不知兵,您别听他们的,照您自己想法来就行,您的身体我清楚,再来两次都没事。” 朱高煦这话还真不假,朱棣的身体可比历史上好太多了。 历史上朱高炽与朱棣意见不合,朱棣还需要放夏原吉在关内监督朱高炽,避免朱高炽乱搞。 两父子就迁都北京这一件事都吵了不知道多少次,更别提修撰《永乐大典》和下西洋、征交趾、灭思南田氏的事情了。 对于朱棣的政策,朱高炽基本只同意修运河、梳理黄河、疏通吴淞江这些惠民的政策,其它政策一概与朱棣唱反调。 长时间下来,朱棣情况能好才奇怪了。 反倒是朱高煦担任太子以来,凡是朱棣想的,朱高煦基本上都能满足他,亦或者帮他想办法。 两父子在政策上的意见高度统一,偶尔不统一的时候,大多是朱棣觉得朱高煦太激进,步子迈太大了。 不过就结果来说,朱高煦的步子似乎一直很稳,因为他搞钱的手段着实有点多。 困扰洪武三十三年的钱荒问题,不到十七年就被他极大缓解,而且就当下的情况来说,恐怕只需要几年,钱荒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这次的耗费不浅,国库若是有压力,你便手书我。” 朱棣满意看着朱高煦,朱高煦闻言轻笑道:“不过一二百万贯的军费,父亲若是担心,那明岁削减五十万贯的内帑来补贴国库就行。” “哈哈哈……”听到朱高煦这话,朱棣知道自己没选错人,故此抖动马缰。 “好了,都滚回去吧,等我凯旋归来!” 随着他话音落下,指挥兵马的朱能当即下令大军出征。 很快,一万骑兵与两万辅兵开始北上。 朱瞻基与朱瞻壑穿戴甲胄策马而来,与朱高炽、朱高煦他们作揖。 “爹,大伯(二叔)、三叔,我们走了。” “去吧!” 朱高煦摆摆手,朱高炽憋着一肚子话,见朱高煦一点不担心,便忍住了话痨,眼巴巴看着朱瞻基他们作揖北上而去。 “老大、老三,你们回王府休息去吧,我也去处理政务了。” 眼见大军出征,朱高煦对老大和老三交代一声,便转身坐上了大辂向城内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