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虏闻朝廷出兵,挟其属以遁,沿途弃孳畜甚多,部曲离散,我师沿途搜捕,俘牛羊上万,胡虏妇孺数千】 “和我预料的差不多。” 七月中旬,随着北边的消息传回,朱高煦颔首道: “这马哈木吃了一记痛,却是再也不敢与朝廷交锋了。” 他话音落下,亦失哈也递出一份手书:“陛下,这是太上皇手书。” “嗯”朱高煦接过打开,一目十行看了个大概。总的来说,朱棣不太想让这场北征徒劳无功,故此希望将太平、把秃孛罗纳入燕然都司的管辖范围,同时册封他们两人为都指挥同知。 对此朱高煦也十分赞同,毕竟有了这个名头,日后大明向西筑城进入漠北也就有了名头,而所需要耗费的,无非就是每年支付给太平、把秃孛罗二部数万贯俸禄罢了。 这笔俸禄很多,但朱高煦也不会白出这笔钱,而是需要太平和把秃孛罗与阿力台一同抵抗马哈木。 总而言之,马哈木既然逃出了漠北,那他就不要想再回来,老老实实在西伯利亚大草原呆着就行。 “按照太上皇的意思照办,另外询问太上皇何时南归。” 朱高煦用朱笔圈红,交代亦失哈的同时不由询问。 亦失哈见状颔首,紧接着便将奏疏拿出去令人照办去了。 很快,户部尚书郭资便赶来了武英殿,并在入殿作揖后询问道: “殿下,燕然都司还需要继续维持吗?” 显然他是看了朱高煦册封太平、把秃孛罗的旨意才来询问的。 他来询问的目的,恐怕是觉得没有必要在漠北投入大量资源。 “燕然都司需要维持,尽管那里现在没有什么产出,每年还需要朝廷从渤海调度数十万石粮食维持,但日后随着漠北人口增加,朝廷也可以在当地开采金银铜矿,用铁路运输回关内。” 漠北的矿产不用多说,在当地开办工场,不仅可以加深蒙古人对大明的认同感,也能绕过各部首领,直接影响基层蒙古人。 把蒙古问题在漠北解决,总好比让他们没粮食吃南下霍乱要好。 马哈木西迁后,漠北的蒙古人数量不会超过四十万。 只要东北铁路修通,继而再修建鹤城前往忽兰忽失温,乃至更西边的铁路,届时就可以对漠北移民,配合抽水机和新作物巩固这片疆域。 只需要迁徙二十几万汉人,就足够同化这四十多万蒙古人,汉人的同化能力就是如此。 届时可以打工养家,谁还会和领主们起兵造反呢。 朱高煦摸摸八字胡,随后将目光继续放在郭资身上:“国库的情况如何?” “入岁以来,东洲持续输送金银铜锭,眼下除黄金外,尚有白银及旧钱、新钱近二千七百余万贯。” “此外,如今既然是新朝,那是否要将永乐通宝更换为洪熙通宝?” 郭资回应了朱高煦,顺带还询问了钱币的问题。 历代君王即位后,都会制作新钱,但朱高煦并未下达铸造洪熙通宝的旨意,所以郭资特意询问。 “暂时不用,继续铸造永乐通宝就行。” 朱高煦并不着急铸造新钱,在他看来,如果百姓日子过得好,那自然记得如今是洪熙年间,而不需要新钱提醒。 如果百姓过得不好,那他铸造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想到这里,朱高煦询问道:“两京铁路还有多久才能完工?” “大约三年。”郭资毕恭毕敬回答,朱高煦闻言颔首道: “国库既然充裕,那我准备先修西北铁路的北京至万全、大同段。” “这段铁路六百里,工部的报价是三年二百四十万贯,造价并不算高。” “如果这段铁路能修通,那山西北部的煤炭就能在两京铁路贯通的同时,将源源不断的煤炭运往江南,提早实现煤场自给自足,并解决江南百姓的柴火问题,你以为如何?” “自然可以!”郭资不假思索的回答。 在他看来,皇帝既然说的那么详细,显然这件事情是肯定要办的。 虽说房山的煤炭已经通过铁路运往了北直隶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但总体来说房山的煤矿产量并不足以满足当地的需求。 当然,这其中也涉及房山没有铁路,还需要用马车运煤导致效率低下。 故此在同意山西北部铁路的时候,郭资也建议道: “陛下,臣建议修建一条房山通往北京东站的铁路,再修建一条从永平府滦洲铁矿连接永平站的铁路。” “如此一来,滦州铁矿和房山煤矿就可以直接通过火车运往京城,再中转前往南方。” 郭资的提议让朱高煦拍了拍脑袋:“倒是忘记这件事了……” 朱高煦有些懊恼,自己应该早早想到这些事情才对,只可惜这段时间太忙了,居然连这些事情都忘记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对身旁的亦失哈交代道:“与工部说清楚,主干线修通后,主干线两侧的矿区都要修建铁路来运输资源。” “批不批是朕与户部的事情,但工部必须勘察上奏。” “奴婢领旨”亦失哈应下,朱高煦见状也将目光继续放在郭资身上: “朝廷眼下,每年要消耗多少国库的库存钱粮?” “这……”郭资顿了顿:“去年是六百万贯,今年至如今已经消耗四百三十余万贯,到岁末估计会达到七百万贯。” “如果明年西北铁路的山西段,加上房山、滦州等地铁路开建,估计会高达八百万贯。” “以国库的情况,大抵能撑三年左右。” “不过三年后两京铁路和山西北部段竣工,届时会降低至五百余万贯。” “若是房山、滦州等地铁路也能竣工,应该会下降到四百万贯。” “以国库每年的财政增长来看,届时只要没有大的战事,每年的缺口估计也就在一百万贯左右,持续三四年就能渐渐平行。” “当然,这是建立在西北铁路不开建的情况下,若是西北铁路也开建,那缺口兴许会扩大到三百乃至四百万贯左右。” 郭资在隐晦的提醒朱高煦,朝廷的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这三年还可以用海外战争缴获的金银,以及解缙案和纪纲案抄家所得来度过,但三年后就得勒紧裤腰带了。 “东北铁路,如今到什么地方了?” 朱高煦没有立马回应郭资,反而是询问起东北铁路的情况。 “已经修抵辽西府宁远县,预计明年这个时候就能修抵辽河西侧。” “剩下的一千二百里,差不多需要五年时间才能修通。” 郭资回答了东北铁路建造情况,朱高煦听后颔首。 历史上日本人和俄国人修建南满铁路用了五年零四个月,当然南满铁路的里程要比大明的松原—海城铁路要长出许多,但大明修铁路比俄国人和日本人给出的待遇好,而且朱高煦在东北的威望高,募工容易。 加上是多点开工,故此五年修通也没有什么问题。 “辽东、渤海等地百姓得知朝廷要修铁路,并且陛下会在铁路修通后前往吉林,因此报名之人络绎不绝,工人数量十余万。” “若不是用不了那么多人,那工部兴许能招募数十万百姓来修建这条铁路。” 郭资脸上忍不住流露笑意,朱高煦脸上更是出现骄傲之色。 来到这方世界,若是说朱高煦对自己哪方面的功绩最为满意,那一定是开发渤海和辽东。 得益于他,大明的辽东和渤海每年能向内地输送数十万石粮食,尽管这并不多,但放在历史上是万万不可能的。 能输送粮食代表自给自足还有存粮,而历史上的辽东每年需要从山东、北直隶调上百万石常平粮价才能存续。 对辽东,朱高煦以一己之力改变许多,这也让朱高煦对朱瞻基在位十年感到不屑。 朱棣留给朱瞻基的内帑金银数量几近千万,但凡朱瞻基舍得投入,辽东局势也不会两百多年都得不到改变。 “对于东北之民,主要以农业和工业并行来进行。” “手工业不适合,那就发展铁矿、煤炭等资源,同时发展好农业。” “东北沃土千里,只是由于得不到治理,许多土地积淤而无法耕种。” “如今有了抽水机,那只要有足够的人力,东北之地足够开垦数万万亩耕地。” 朱高煦对东北的评价很高,如果东北的耕地能开垦出来,哪怕只有十分之一,那小冰河期的东北也不会太难过。 小冰河期的东北洪涝灾害严重,那是因为无人治理才导致的洪涝。 如今大明在东北广修水利,到了二百年后兴许会因为小冰河期的降温而导致粮食减产,不过一旦用上化肥,再加上完善的水利,东北即便遭遇灾害,也能自给自足,不会因为灾害而诞生努尔哈赤这个卷王。 况且…… 朱高煦突然想起了努尔哈赤的老祖宗猛哥帖木儿,故此不免询问亦失哈道:“我记得之前陈昶抓来了那个猛哥帖木儿,他人呢?” “猛哥帖木儿?”亦失哈表情有些迷糊,他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这种小人物。 走到书架前翻找了许久,他才回首与朱高煦作揖: “陛下,他被送入南京,妻女被充入十六楼,他自己则是被送去孝陵守陵去了。” “送?”朱高煦皱眉:“我没说把他送去孝陵。” “好像是太上皇当时下的令,已经去势了……” 亦失哈声音小了几分,朱高煦闻言哑然,最后笑了笑: “罢了,既然已经处理了,那就懒得处理他了。” 摇头苦笑,朱高煦便将目光投向郭资,继续与他讨论起了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 第473章 自取灭亡 “王重六……上称”“一千七百二十五斤,收粮一百七十二斤半。” “吴寸二……上称” 九月尾巴,当北征大军在漠北收服太平、把秃孛罗等瓦剌大领主的时候,山东兖州府青川村内也在进行着秋收后的赋税缴纳环节。 青川村作为驿道旁的一个存在,这里有多条小河经过,因此当地农业发达。 这样的地方,收税和办事都需要老实本分的人,而青川村粮长程汇元便是这样的人。 在基层吏员常年从中克扣的环境下,程汇元毫无疑问是一个木讷且实事求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