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节
书迷正在阅读: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
朱高煦这么一说,朱瞻壑便明白了自家父亲准备去干嘛。 他作揖应下,随后等待朱高煦其它吩咐。 瞧着他,朱高煦轻笑道:“去忙你的吧。” “那儿臣告退了,父亲若是有什么事情,记得一定要与儿臣说。” 朱瞻壑很不放心朱高煦,自朱棣驾崩后,他便时常来看朱高煦,几乎每日都要抽空来看两三次。 在做儿子这方面,他比朱高煦更有孝心。 朱高煦颔首表示知道了,朱瞻壑则是作揖后离去。 不过他不是很放心朱高煦,离开时三步一回头,如果不是朱高煦催促,这十几步距离,他恐怕能走一字时。 瞧着他离开,朱高煦也舒缓了一口气。 十几日的时间一晃而过,随着元宵结束,朱高煦带着郭琰乘坐火车南下。 这一路上,他见到了许许多多骑着自行车的百姓,也见到了拉黄包车的车夫,还有许多等待接客的马车。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百姓的精神面貌很好,男人身上有肉,女人也可以大大方方出门。 在他们的脸上,似乎写满了对于未来的向往,只觉得未来有奔头。 正月十七,朱高煦时隔几年再次来到南京的紫金山。 他先是去孝陵看望了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后一个人在孝陵的明楼待了一个时辰。 郭琰什么也不说的陪着他,直到朱高煦起身,才示意她先回皇宫休息。 郭琰没有询问他要去哪里,或许她很清楚自家丈夫这次来南京的目的。 “记得早些回去。” 她交代一句后,便带着宫女们返回了南京的紫禁城。 “去传他们几人过来吧。” 朱高煦对如今的吉林卫指挥使郭登吩咐,郭登作揖退下。 见状,朱高煦重新坐回了蒲团上,仰视着老朱和马皇后的画像。 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日渐黄昏,几道身影出现在了明楼外。 “进来吧。” 朱高煦听到了郭登的脚步声,示意他们进来。 在郭登的监视下,四道身影先后走入明楼,这是他们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被准许走出那个地方。 “给爷爷上柱香吧。” 朱高煦开口说罢,四道身影便上前,按照他所说的为老朱上香。 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朱文奎,这四人便是朱高煦这次来南京的目的。 洪熙二十年,朱允熥已经五十九岁,朱允熞则是五十二岁,朱允熙四十六岁,而朱文奎则是四十一岁。 朱高煦瞧着他们局促的给老朱与马皇后上香磕头,随后他才起身对四人开口道: “此前我说过,日子到了便会让你们离开,这个日子如今便到了。” “你们可以继续住在瓯宁王府,也可以前往瀛洲(新西兰)就藩,具体如何看你们自己。” 朱高煦的话,让四人略微局促,他们自然知道瀛洲就是南洲东部的两个大岛。 他们没去过那里,并不知道那里环境如何。 只是面对他们的局促,朱高煦却开口道:“两年前我便让人营造了城池与王府,那两个岛屿环境不错,并且已经有六千多移民在上面生存,你们可以放心就藩。” “我会对儿孙交代,让他们不用管你们,由你们自己发展。” 面对朱高煦的承诺,朱允熞几人局促不安,而朱允熥却清楚朱高煦不会用自己的信用来迫害他们,故此点头道: “我们愿意前往瀛洲就藩,陛下也可以派遣官员监察我们。” “不必了。”朱高煦摇了摇头,他不认为朱允熥他们能闹出什么水花。 既然他们同意了,朱高煦便看向郭登:“你亲自走一趟,护送他们前往瀛洲,蒋贵会为你们护航。” “告诉蒋贵,不要有别的心思,老老实实将他们送抵瀛洲生活。” “是!”郭登很果断的应下,哪怕这件差事是一个烫手山芋,可他还是接下了,这就是朱高煦让他担任吉林卫指挥使的原因。 “谢陛下……” 朱允熥眼神复杂的对朱高煦作揖,或许他从未想过,自己还能从那狭小的王府中走出,走向拥有自由的外界。 “不用谢我。”朱高煦看向朱元璋的画像,低喃道:“要谢,就谢爷爷吧……” 第580章 洪熙始终 “陛下……”鞭炮作响,又是一年新春。 在天下欢庆新春的同时,春和宫内的朱瞻壑站在原地,任由宫女们服侍自己穿衣。 这是,急促脚步声传来,已经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焘走入殿内,对朱瞻壑背影作揖。 “殿下,太孙殿下已经抵达京城北站了。” “他还知道回来?” 转过头来,四十岁的朱瞻壑眼神带着些窃喜,又有几分幽怨。 自洪熙十七年过后,大明朝的时间仿佛过得很快。 转瞬间,便是六年时间变为了过去。 自朱高煦释放朱允熥等人,也早早过去了三年时间。 在这三年时间里,蒸汽机开始装备军舰,海军开始淘汰曾经的木质帆船。 当然,只是三年时间,这还不足以海军完成换装,加上蒸汽机船技术还不足,所以目前只淘汰了三千料及以下的福船。 取代他们的,是明制排水量一千五百吨的蒸汽军舰。 只论吨位,他与大宝船不分上下,但实际大小却小了三分之一。 饶是如此,这也是如今大明最尖端的海上杀器。 军舰速度每个时辰四十里的速度远超这个时代所有军舰,而六十二门的火炮数量更是决定了它的威力大小。 尽管这种军舰还没有在报纸上刊登,但一些国家的商船已经在海上见到过他们。 那黑洞洞的炮口与超快的航速,让许多沿海的属国都安分了不少。 类似蒸汽军舰只是三年中大明朝变化的一角,相比较军舰,大明朝的民生、交通、经济才堪称日新月异。 洪熙二十三年,安西铁路修抵姑墨府(阿克苏),河中铁路修抵昆陵府(博尔塔拉),北庭铁路修抵金山府(阿勒泰)。 与此同时,漠北铁路竣工,自此后明军可以直抵西然城(科布多),漠北连接西域的安西铁路改为漠西铁路,也成功修抵伊州北部的伊吾县。 江南铁路修抵九江,距离武昌也只有三年工期了。 南粤铁路修建两年,如今从广州出发,连接肇庆、梧州,距离完工还有四年之期。 除此之外,河中府兴修伊犁铁路,由伊犁府东部鹰娑县向西边的河中府河中县修去,预计四年完工。 随着这些铁路不断铺设,地区的经济、人口、民生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比较锦上添花的江南铁路,西域的四条铁路无疑最为成功。 尽管耗费巨大,可随着铁路不断推进,每个适合宜居的地方都被安置了移民。 这些移民被变为军户,但却并非是洪武年间的那种军户。 尽管名义上是卫所军户,可他们正常缴纳田赋,只不过在遇到一些棘手战事的时候,军户家庭需要出男丁担任辅兵,为军队保护民夫。 此外,每个月他们有一次集训,主要训练如何使用火绳枪、穿戴甲胄、紧急集合、行军等等训练内容。 这些卫所的武官都是退役分配下来的流官,三年一轮换,也就不存在曾经卫所武官的许多陋习。 军户也有相应的待遇,每年二贯的津贴虽然不多,但考虑到每個月只训练一次,实际上是一个不错的差事。 此外,并非所有移民和西域百姓都是军户,而是需要选拔才能担任。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大明朝并不缺乏遭遇天灾的百姓,他们基本都被官府购买了灾田,迁徙到了西域,而官府购买的灾田,则是由在京巡察御史前往地方监视,尽数分配给当地的贫苦百姓。 现如今的西域三都司有三十七万胡口,一百二十四万汉口,合计一百六十一万人,三十万四千余户。 饶是如此,被选为军户的也不过只有十二卫,六万七千户罢了。 这六万七千军户,足够在战时组成六万七千人的辅兵,能为军队正兵很好的保护后方辎重。 朱祁钺在过去几年,便是在忙着这件事情。 “早叫他回来,他偏往偏远的地方寻去,这时倒是知道回来了。” 朱瞻壑还在埋怨,这时沐氏走进来为他整理了衣服,轻笑道:“好了,起码回来了,而且他也不是去玩。” “哼!”朱瞻壑哼了一声,但脸上还是忍不住浮现笑意。 “对了,父亲那边询问过了吗?” 朱瞻壑似乎想到什么,不免询问沐氏,沐氏却道:“过去几年大朝会都是由你主持,陛下都没有出现,这次还要问吗?” “要问的。”朱瞻壑点头道:“父亲可以不来,但作为儿臣,该问的还是得问。” “行吧……”沐氏无奈点头,随后目光看向王焘: “告诉太孙来春和殿见见自己的爹娘,更换冕服后去参加朝会,另外询问陛下是否主持今岁的大朝会。” “是……”王焘作揖应下,随后便往殿外走去。 此时天微微亮,按照往年来说,朝会理应已经开始,不过去岁朱瞻壑改了朝会时间,每年大朝会推到了当日的巳时(9点)。 时间的更改让许天没亮就火急火燎赶往宫中的官员们暗自窃喜,许多不喜欢早起的官员更是私下夸赞朱瞻壑,认为他是圣君之姿。 王焘穿过三大殿的广场与门楼,很快便来到了乾清宫门。 驻守此处的依旧是吉林卫指挥使郭登,这三年来因为护送朱允熥前往瀛洲就藩的事情,他没少受渤海派、燕府派的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