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
书迷正在阅读: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饥荒年间我家古井通现代
那个外国人对面前的中国人说:“你们的需求我都知道,但那块地很快就会是我的,你们也不用担心,补偿款我会给你们。但你们应该知道,按照租界的规定,补偿款也可以不给你们。” 几名中国人道:“哈同董事,您是去过那边的,这么多年我们已经建好了房子,怎么能就这么赶我们走。” 原来是大地产商哈同,目前四成多的南京路都在他名下,绝对的上海大班。 哈同说:“这里可是法租界,让你们住了这么多年已经很不错了。再说,我给你们的数额并不低,完全可以在租界外面盖更多房子。” 这几个国人算是小开发商,和哈同当然没法比。 李谕问旁边的车夫:“现在中国人也可以在租界盖房子?” 车夫说:“那是当然哩,您要是有钱,啥不行!” 李谕还真不知道这个关窍,又问道:“以前租界不是只让外国人买卖房产吗?” 车夫说:“早不是了!自从当年长毛打到边上,租界里现在到处是咱中国人,你要是真拿钱买,洋人也不傻,人家认银圆。” 李谕恍然道:“原来如此。” 他一直以为要到民国时期国人才可以在租界里买卖房产甚至购置地皮建房子。 那几个小开发商走后,李谕凑过去,还没等他开口,没想到哈同竟然主动打了招呼:“你是报纸上的那个李谕吧?” 李谕讶道:“你认识我?” 哈同说:“当然认识,科学巨子,名震欧洲,你的大名我在报纸上看过很多次,《泰晤士报》还刊载过你的照片。” 然后朝着洋行内喊道:“夫人,我给你提过的最厉害的那个中国人来了。” 不一会儿,就听到里面一阵下楼声音:“是李谕吗?他不是离开上海了?” 哈同笑道:“你可是个大名人,看到报纸说你来后,夫人一直想要让我请你来坐坐,不过找到时,却听说你已经去了湖州。” 李谕说:“确实,我还去了武昌。” “还真是你呦!”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国女子走出来,“不得了不得了!”然后她对哈同说:“你看吧,我就说中国人聪明着哪,不比你们洋人差!” 哈同给李谕介绍:“这是在下夫人,罗女士。自从在报上看到关于你的报道,天天贴我耳朵边上说中国人绝对比我们犹太人聪明。” 李谕讶道:“原来先生是犹太人。” 哈同说:“正是。” “难怪如此。”李谕喃喃道。 哈同问:“你对犹太人也有意见?” 欧洲自古一直有排斥犹太人的传统,哈同出生在巴格达,那边也一样。 李谕连忙摆摆手:“并没有那个意思,我是说,难怪您可以成为地产大亨。” 哈同笑道:“我知道。自从我定居中国后,发现这边的人十分淳朴友好。” 哈同的夫人叫做罗迦陵,她说道:“这是自然!你们不要在外面说了,快进来!” 哈同现在已经是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董事,相当于租界的高级领导。 这家伙也是真厉害,白手起家做到上海第一大地产大亨。 不过他很奇怪,非常矛盾,说他是上海首富没毛病,但为人又极抠。 后来哈同给中国捐过一些钱,但对自己的犹太同胞那是抠到让人无法想象。 而且他那么有钱,却从不包养情妇,吃饭也很简单,建了硕大的花园,却几乎都是待在小办公室。 真心难以理解,只能说他是个没得感情的赚钱机器,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赚钱。 享受生活?哪有赚钱有意思? 罗迦陵泡了一壶印度红茶:“报纸上的新闻我都看过了,你可真给咱中国人长脸。” 李谕说道:“还不够哪。” 罗迦陵身世挺迷,据传进过烟花巷,可也找不到什么证据。 总之作为一个中国人(她自己说是中法混血),又生活在租界里,关键还衣食无忧,所以看到一个中国人名震天下时,她还真是很高兴的。 毕竟人家平时也要混太太圈,这是谈资,也能间接衬托自己的身份。 否则别人眼中总会有一种让她不舒服的歧视。 哈同对有身份的中国人也一直在努力结交,加上大半年《申报》的大力宣传,对于李谕同样很感兴趣:“我虽然不懂科学,但看英国那边的架势,我想他们会迫不及待让你再过去吧。” 事实上不仅仅英国,但李谕不太想吹嘘这些事情,只是说:“科学研讨而已,确实当面比较方便。” 哈同说:“能让英国佬看重,不简单。” 哈同一直想混成英国国籍,对英国的贵族们行事相当熟悉。 李谕不想继续聊科学,反正哈同也不懂。不过现在还真有点事想与哈同这个大地产商聊聊:“如果我想买一块地盖房子用,哈同董事,您认为是否可行?” 哈同没想到李谕直接问出这个问题,商人的神经立刻紧绷起来:“你想在租界买?” “比较边缘的地方也可以。”李谕说。 上海的房价早在几十年前就起飞了,当然,目前主要就是租界的房价在涨。 哈同摸着雪茄点起来,一口烟吐出后,形象直接变成了一个成熟商人模样,很尖锐地问道:“你想买多少,买在哪?公共租界,还是法租界?” 上海的租界以前是英租界、法租界和美租界,现在英美合并成了最大的公共租界。 但众所周知英法不和,所以法国不愿意合并,所以法租界还单独存在。 上海租界也就只有这几个称呼存在过,至于后世一些电视剧中动不动冒出来的日租界,其实根本不存在。 李谕心中回想了一下地图,再看了看哈同的眼神,有了一点想法,他说道:“我想买静安寺以西的地段。” 哈同手稍稍颤了一下,追问一句:“静安寺以西还是以东?” 李谕坚定道:“西边。” 哈同讶道:“西边!” 现在的租界最西边就是静安寺,但李谕知道,租界一直通过修路等手段把面积继续扩大。 清政府根本没什么办法,所以这些地方虽然名义上不属于租界,但依旧是租界管理。 后来很多大名人也都居住在这种租界边上,就比如鲁迅。 因为这种地方发展相对还是比较好的。 只不过目前看,静安寺西边的确还没有开发。 别说静安寺西边了,东边大片土地还是荒地哪,只是有了路而已。 罗迦陵听到后也不明白李谕的想法,“那边如今没有商场,去那买地做什么?” 罗迦陵也是个眼光极为毒辣的女子,就是她当初怂恿丈夫低价买入地皮,让哈同大赚特赚。 李谕说:“没什么,在下只是想建个学校而已。” 哈同差点被烟呛着:“建学校?那可不赚钱!虽然静安寺西边土地不贵,但是建学校根本收不回来成本。” 不过哈同倒是放下了心,本来他以为李谕也想做个房产投机商,与自己竞争,但一来选的地方不太好,二来建学校简直就是傻子行为。 哈同在明年会以70万银圆的价格买下静安寺东边一块300亩的地皮,建造了庞大的哈同花园。 真心是大得可怕,后来无数民国大佬都去哈同花园居住过,包括中山先生。 甚至章太炎的婚礼也是在哈同花园举办。 而且建成后属于那种顶级豪华的中式园林,面积足足四个拙政园大。 李谕当然没有那个钱,但他作为一个过来人,完全是开了挂来的,哈同的商业眼光再准,也比不过上帝视角。 李谕问道:“怎么,不行吗?” 哈同两只手指捏着雪茄,心中盘算起来:现在那片地并不完全属于租界,但租界当年在这一块划得并不严格。而且租界领导机构工部局已经试探过很多次,路修了出去清政府也没有多过问。 如果卖出那片地,的确是少了很多手续,完全是白赚一大笔。 如今工部局大部分的收入其实也就是靠的房地产,多卖这么多,肯定乐意。 李谕心中其实想的是:再过几年,尤其是1908年南京路大开发以后,上海地皮更贵了,压根不可能买得起,趁着现在赶紧下手吧。 反正上海地价绝不会再降了。 像是哈同在中法战争时那样的抄底机会不可能再出现。 哈同左思右想也是个超级赚钱的买卖,于是一咬牙说道:“可以,不过价格现在也不便宜,最少要500两一亩。” 如今租界里最便宜的地段应该是公共租界东区,但也要七八百两左右,至于核心地段,早就到了七八千两。 李谕杀价道:“400两。” 哈同摇头道:“太低了,我们工部局还要承担保护以及管理义务。” 李谕笑道:“如果我想买很多哪?” 哈同问:“你想要多少?” 李谕伸出两个手指头。 哈同试探道:“两亩?” 李谕说:“二十亩!” 哈同手里的雪茄差点掉下来:“二十亩!” 这仅仅是买地,以后建房子还要交好多税的。租界虽然稳赚不赔,但完全就是烧银子的事。 如此“挥霍浪费”想法压根不在哈同的脑回路中,更不属于成熟的商业逻辑,他根本想不明白李谕是脑子抽筋还是单纯过来逗他玩。 第一百六十六章 买地 李谕选这个地方也是很精髓了。 静安区在后世的上海什么地位不用多说,属于核心几区之一,房价动辄就是十个达不溜起步。 不过目前确实静安区的西南角那一块,还真是荒地一片,也不属于租界,只不过租界的道路确实修了过来。 道路能修过去,也有那么一点是由于哈同老婆罗迦陵的缘故,她非常笃信佛教,经常要去趟静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