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节
书迷正在阅读:万人迷病美人认错了道侣、[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救命!小替身被禁欲白月光宠上天、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异世助眠日常、我躺平后被绑定了系统、从抽卡开始的异世界旅馆、和顶流组cp后我被迫爆红、穿成炮灰你说我是邪神、饥荒年间我家古井通现代
依照这一方法,收粪工的双手仅仅接触马桶的提环和木盖,将弄脏身手的机会减到了最低程度。 这还没完,随后他从车上挂着的吊桶中取出长柄勺子,舀一勺水倒入马桶,略作搅动再倒入粪车。目的肯定并不是清洗马桶,而是为了不遗漏粘在马桶边上的残余粪便。 短短一刻钟,收粪工已经完成了整条里弄的工作。 临走时没忘吆喝两句:“我要走啦!不回来了!” 没一会儿,一位睡眼惺忪的家庭主妇穿着睡衣,从门后探出脑袋喊道:“等一歇!” 然后她急匆匆提着马桶向粪车走去。 收粪工提起马桶说:“要是没我这一声,你们就等着闻一天臭味儿吧!吆喝,这根也太粗了,得有茶杯一般!” 家庭主妇脸一红,匆匆接过马桶走了。 此时荣德生过来叫李谕出去吃早饭,来到里弄口时,远远看到了那辆粪车。 来到饭馆,荣德生笑道:“这里比不上洋人租界的核心地段,没有抽水马桶,确实不够文明,先生莫怪。” “文明?洋人可谈不上,”李谕摇摇头说,“你知道黑死病吗?” “知道,”荣德生说,“死了好多人。” “其实就是鼠疫。”李谕道。 “像是您此前在东北参与扑灭的那场瘟疫?”荣德生问。 “没错。”李谕道。 “那就奇怪了,”荣德生说,“鼠疫咱们一直有,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 “就是因为不文明呗,”李谕说,“往前推个一两百年,即便伦敦、巴黎,街道上也全是粪便,他们的居民每天都直接倒在大街上。你要是在街上走,说不定会被浇一头。” 荣德生愕然:“还能这样!” “地上全是粪便,走路都难,”李谕道,“反观我们的收粪工,才堪称文明的旗帜。” 其实直到1980年代,仍有上百万户石库门居民在用这种传统的收粪方式。 “有点道理,”荣德生道,“不过说点实际的,即便不谈文明二字,这些粪也能卖钱,可不单单是粪便那么简单。” “有机肥?”李谕问。 “没错,这是典型的‘末等生意,头等利息’,”荣德生说,“每家每户每个月都要交两角钱,现在洋人多了,又多了个给小费的规矩。所以粪头每个月能赚不少钱。这些粪收到粪车上,然后运到粪码头,掺水后以每车一元的价格再卖给周遭农民。” 李谕说:“真会做生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不止附近农民,”荣德生说,“上海的粪便尤其受欢迎,品质优良而且特别肥沃,有些会装船运去周边村子。这可要多亏上海人丰盛的饮食。” 李谕笑道:“在化肥诞生前,确实是好东西。” “化肥?”荣德生没听过这个词。 旁边一个人突然说:“是李谕先生?” 李谕侧过头,发现是黄金荣。 “黄探长。”李谕说。 黄金荣恭敬道:“上次一别,已有三年多,恭喜您又拿了大奖。” 李谕随口问:“黄探长住在附近?” “不是,”黄金荣说,“但这一带的粪头归我管,今天是来收钱的日子。” 李谕瞥见他的跟班拿着一个大口袋,看来收获颇丰。 李谕说:“辛苦,辛苦。” “不辛苦,赚钱哪有辛苦一说?”黄金荣摆摆手,然后说,“我刚才听到您说的化肥,有点感兴趣,那是什么?” 难怪他会搭话。 李谕简单解释:“就是以化工方式生产的人工肥料。” 黄金荣一脸懵,震惊道:“人工大粪?!” 李谕差点一口茶喷出去,忍着笑说:“是人工肥料!化肥是非常复杂的化工产品,国内短时间内甚至无法投产化肥工厂。” 李谕曾经动过化肥的心思,但难度属实有点大。 “那就是人工大粪啊!”黄金荣说,“洋人鼓捣出来的?真是奇了怪,洋人身体结构和我们没什么两样,难道不会拉屎?” 李谕说:“额……化肥是无机肥料,富含氮磷钾元素,都是植物最需要的,而且更易于吸收……” 黄金荣哪听过“氮磷钾”,打断道:“这属于科学?” 李谕说:“对的,是化学。” “原来科学还要研究怎么造大粪!”黄金荣啧啧称奇,但他更关心自己的大粪产业,凑过来问道,“李谕先生,您是科学巨子,全世界一等一的。您说,以后要是咱们也能自己造人工大粪,是不是这些现拉的屎就没人要了?” 听他这么说总感觉怪怪的。 李谕扶着眉头道:“黄探长的担忧有点过了,至少几十年内不用担心。” 黄金荣听后终于有点宽心。 他一直罩着粪头生意,上海滩法租界里最大的粪头就是他的人。 那名粪头还是个女人,与其儿子控制了很多年这项生意。他们拥有400辆粪车,每年交给法租界工部局14000元,获得收粪的许可,然后雇用大量工人去收粪,继而倒卖,每个月有上万元纯收益。 这么大的利润,黄金荣自然要放在心上。 黄金荣抱拳佩服道:“不愧是李大学士,连造大粪都懂。” 李谕哭笑不得:“都说了,叫化肥,化学肥料。” 李谕再次加重了“化学”两字。 黄金荣可不管那些“细节”,大大咧咧地说:“就算以后能人造大粪了,上海滩最大的人造大粪头头,也会是我的人!” 李谕突然想起以前看《上海滩》,刚来上海滩的丁力好像干的就是收粪的活儿,他那时候的梦想是:“全上海的粪都归我们倒!” …… 告别荣家兄弟后,李谕当天又去了上海中学,有一位新招入的学生格外让他注意:周培源。 周培源此后是一流物理学家,清华教授。 不得不说,学物理的很多人年轻时候都挺帅,典型当然是我们的量子力学老祖师普朗克。 周培源现在也是个帅气小伙,而且是个天分极高的人。 李谕想着以后要是进行智商测试,中国这边完全可以选他出来,绝对能力压群雄。 然后李谕去了大同大学,在这要连开好多天讲座。 期间大同大学组织了一场与圣约翰大学的足球友谊赛,李谕玩心大起,报名参加。 圣约翰大学一看,也让一名老师下场。 没想到这位老师是个硬茬,让大同大学吃了败仗。 比赛结束后,这位老师主动找李谕问好:“院士先生的球踢得不错。” 李谕说:“您踢得更好。” 对方说:“毕竟我是体育老师,您是物理教授,我天天练习。” 李谕问道:“请教尊姓大名?” “马约翰。”对方回道。 马约翰是近代体育史上的一面旗帜。 李谕立马挖墙脚:“马先生考不考虑去清华发展?” “清华学校?”马约翰说。 李谕说:“京津其他大学的学生都说清华学生沉闷,校方一直想让学生们活泼一点,发展点体育爱好当然是第一选择。” 马约翰说:“在下听过清华,是一所留美预科学校,而且似乎已经实行了强迫运动。” “既然你都说是强迫了,肯定谈不上爱好,不过也说明校方的重视,所以马先生去了绝对能继续施展拳脚。”李谕说。 “我会仔细考虑。”马约翰道。 李谕笑道:“期待你将清华变成五道口体校。” 马约翰此后在清华当了半个世纪的体育老师,而且他终生坚持锻炼,八十岁时仍然鹤发童颜,能够工作,号称中国最健康的人。 第五百九十一章 大发现 经过几年建设,大同大学已经具有相当高水平的设施,与欧美第一流大学比也不遑多让,毕竟李谕花了大把钱进去。 这天李谕开完讲座,意外发现两个人从国外回来了:秉志与吴君。 吴君是李谕当初亲自挑选出来的。 他们两个研究的都是生物学,刚刚在美国大学获得了生物学学士学位。 李谕相当诧异:“不是说让你们在国外读到博士吗?” 秉志说:“现在世界这么不太平,我们听说日本人又在青岛打了起来,和十年前旅顺的事情一模一样,实在心绪不宁,回来看看能不能效劳。” 李谕说:“我强调了很多次,你们有自己要做的事。” “先生,”吴君说,“如今就连剑桥大学、巴黎大学的学生都去参军了,我们怎么可以坐视不管?” 李谕感觉头大不已,虽然英法德几国一战时期损失了不少大学生,很多科研人员白白死在前线,但他们终归已经强了那么久,有积累,能挥霍得起。 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一点点留学生,哪能这么玩? 李谕语气严厉起来:“你们觉得中国现在缺士兵还是缺大学生?” “当然是大学生,”秉志说,“不过这不代表不能报效国家。” “你想怎么报效?”李谕说,“总统府恪守中立,你们能怎么办?” 秉志一时语塞:“我……” 李谕不给他狡辩的机会:“是不是觉得科研这条路太难了,怕了?想做个只需要听命令的大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