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守村人在线阅读 - 第112节

第112节

    “嗯!没,呃!足,嘿嘿嘿嘿!”憨憨笑了。

    其他人都没发现,里长这时眼中有如释重负的神色,能治。

    “带着呢,带着呢。”妇人从怀里掏出个手绢,一层层打开,里面是折叠的一张纸。

    里长接过,说:“这边干活,咱们去旁边,你跟我婆娘和村里的女娃儿住一个院子。”

    一行人转到旁边的福华楼,其他工匠继续干活,小草有些魂不守舍,被一个工匠给按在凳子上坐,别插手了,会出事儿的。

    这个出问题的概率非常大,即便朱闻天那时也是,工地干活的时候,一出事情,很多都是家里情况不好的,在外打工赚钱。

    为什么概率大?因为干活的人心思在家里,有人生病了,孩子上学又要交资料费了,打电话说被其他同学欺负了。

    于是就有句俗语: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

    故此下丘村找工匠干活,都是多给钱财,这样工匠才能把心思用在做事上。

    “憨憨,什么情况?”到这边了,里长拉憨憨进屋。

    朱闻天看一样药方:“黄芪白术汤,减方无人参,而妇人之脉相,下沉微移,强弱不一,偶有潮涌,潺动无规。即气血两亏。

    惠民药局开的方子可以缓解,却不治本,只能在喝药的时候保证妇人不突然昏厥。

    减方减得太厉害了,不知道是药不够啊,还是诊断的人弄错了?”

    “那咱们把正常的黄芪白术汤开出来?”里长听个大概,具体也不清楚。

    “不,咱先用八珍汤,稳一稳,避免虚不受补,等稳定之后增成十全大补汤。我开方,嗯!”

    朱闻天对这个可马虎不得,他说完看里长,然后二人一起嘿嘿嘿!

    第147章 临别留信又挖井

    黄芪白术汤的正方里面有人参的,但这个给出来的是减方。

    八珍汤里同样有人参,却不要黄芪了。

    而十全大补汤里依旧有人参,两者的区别在于,八珍汤比较稳,十全大补汤相对急。

    后者是前者的附方,前者为正方,附方是为了加强效果和微调的。

    具体怎么用要看人,两个方用错了其实没什么大问题,关键他不应该错。

    朱闻天写方子,里长抄,抄完出去找朱太一,从宫中的太医院要药材。

    朱太一带着方子跑了,他也看到妇人的脸色苍白,他不想有人死在自己面前。

    晚饭是九转大肠,孩子们做的,今天买肉白得了大量的下水。

    小草过来了,担心娘亲,看到大家吃的饭,再看娘亲的饭,他满脸疑惑之色。

    别人都吃大米饭,自己娘亲吃薏米饭。

    别人那么多的菜,自己的娘亲一个砂锅,里面是鸭子,再仔细看有枸杞、大枣、莲子、豆腐、虾皮子。

    “朱里长,我娘吃的……”

    “等过上一个来月,就可以随便吃了,目前只能吃一些补身子的东西,九转大肠好吃,但不行,你洗手啊!然后过来一起吃。”

    里长知道对方要问什么,却不正面回答,解释起来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任何其他意义。

    “好,好啊!”小草去洗手。

    福华楼的徐掌柜心思不在别人身上,他盯着九转大肠看,刚才吃一个了。

    吃的时候他知道这个是大肠,有一点点抗拒,结果吃到口中发现跟以前吃的天差地别。

    猪肠子可以做得这么好吃?根本感觉不到是吃大肠,买肉白搭的东西,吃起来比肉更胜一筹。

    “朱里长,这个好吃,想是做起来不易?”徐掌柜又吃一个。

    里长直接给他一张纸:“用的料、费的工,比正常吃肉贵。”

    “卖得也贵呀!多谢!”徐掌柜接过纸,小心地揣好。

    他已经决定,用这个来当特殊菜肴,不熟的客人坚决不给上,菜单上不写,伙计不推荐。

    ……

    翌日,店里照旧,小草正式加入,太医院的生药库给她母亲抓药。

    如是几日,眼见着要到五月,宫里终于把四个东西做好,命人送给里长。

    里长明白,可以回村子了,那么店自然就关了,施工继续,由太子府派来人盯着。

    太子还得出钱帮忙收干菜,并到城外找个仓库用来装干菜,两千两银子的干菜可不是小数目。

    一切安排完毕,下丘村的人加上太子府护卫乘上了回村的船。

    临上船之前,里长掏出来一封带火漆的信,交给太子府来送行的人:“把这个给太子殿下。”

    对方看一眼信,转身就跑,边跑边在心里骂,你等我把你送到河边再给,是怕我中途跑了?坏呀!

    等他回到太子府的时候,太子刚上完一堂课,心情不错。

    连续三天晚上尝试,他发现用蓝色的琉璃灯照水面网的确实鱼多,什么原理他不懂,反正好用。

    “殿下,刚刚朱里长给我的信,在河边给的。”

    送信的人喘着,说完这一句话,又咳嗽起来。

    朱标一看有漆封,不敢耽搁,立即找来自己的印比对一下,确认是真的,再拆开,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洪武五年山东旱。朱标闭眼睛,过了几息睁开,再看,还是那七个字,没变。

    “为什么?我大明百姓已经够苦的了,去年干旱,今年更多的地方旱,明年山东又旱。”

    朱标难过,他已经确定,明年山东干旱跑不掉,下丘村的高人从来不说假话。

    他深吸口气,转身找父皇,赶紧的吧!看看是否继续派人挖井。

    朱标找到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正享受着冰盆的清凉。

    历史上他夏天不会用冰降温,有文字记载: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

    说他在东阁办公,天热,汗水湿透衣服,换下来的衣服派人去洗。

    现在没有东阁,还未建,南京皇宫建了很多年,一样样的建筑才修好。

    不过此刻他用冰,不仅仅是他,其他地位够的人也用,这不是有钱嘛!

    人家下丘村都用呢,说是不用冰的话,天热人会中暑,即便没倒下,热得头昏脑胀的也不利于做事和学习。

    朱元璋知道后,觉得有道理,自己省那么点钱,耽误批题本。

    相当于拿钱买效率,硝石又能重复使用,买,制好冰左右丞、六部等地方送去。

    “标儿来了,是天热学习困?咱叫人多给你送冰过去。”

    朱元璋听到其他人喊殿下,抬头关切地说道。

    “多谢父皇关心,父皇,有大事。”朱标来到近前,把信递上。

    朱元璋抽出里面的纸条,看过后沉默。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一拍桌子:“欺人太甚,怎能年年盯着我大明旱?”

    其他人吓一跳,却不敢出声,在旁边小心翼翼的。

    朱元璋拿起桌子上的冰糖绿豆汤喝一口:“标儿你也喝。”

    旁边宫女已经拿过来一碗绿豆汤,其实是绿豆水,加了冰糖和金银花。

    朱标接过碗,喝一大口:“父皇,须如今年干旱应对之法,提前于山东打井,眼下他们正有时间。”

    朱标了解山东的情况,那里种小麦,春小麦,等着收完,地就空着了,不像下丘村轮换着种,追肥。

    “对,来得及,立即挖,收完小麦继续挖,明年种的时候不怕旱。好啊!这信好!”

    朱元璋说完情绪又变好了,信来得太及时了,时间够用。

    而且现在山东地区百姓正好种完了大豆、高粱,并且已经浇完一遍水。

    眼下算农闲,侍弄菜地、织布什么的,不耽误挖井。

    于是一群大臣被找来,朱元璋宣布山东派衙门按照去年别处的地方那样带百姓挖井,要快,一定在明年小麦种植前挖好。

    一众人脸色变了,和去年一样?去年挖井今年可是用上了,那么多的地方,平均每亩只减产一两斗。

    照此说来明年山东岂不是……

    大家心情很复杂,不知道该担忧,还是应该高兴。

    第148章 村中琐事端午迎

    下丘村队伍的船只先走秦淮河顺流进长江,随后逆流而上。

    依旧是三艘船,运了铁和硝石、硫磺、铅,木炭没给,村子自己会做。

    这回周宗留在太子府,只有二十个护卫加朱太一四人。

    里长不愿意与外人在一起,耽误他跟憨憨聊天,有别人在,憨憨只能装傻子。

    将来如何办,眼下还不知道,反正十六岁的高人无法拿出来,打娘胎里开始学,也学不到这些本事。

    朱闻天坐在船上发呆,实际上在整理知识。

    写信的时候他考虑到山东当下没有冬小麦,都是春小麦,然后朝廷非要让养蚕,那么应该在八九月份,今年农历为七月。

    理论上山东可以稻麦连种,不过山东不愿意种水稻,要是有玉米的话就好办了,跟麦子配合。

    另外可以用土方法杀虫,信煮小米为毒饵,调油后拌小麦种子,可诱杀地下害虫,信是土信子,砒霜。

    接着是肥,这个亦有土方法:春分,耙二麦一遍,每亩撒盐一斗,则麦长盛。或耙后,至清明节内撒盐亦好。

    不过撒盐的一般不适用,早就有,西汉时的人想出来的,太费盐了。

    大明需要廉价效果又好的化肥和农药,挺愁人的。

    即便做出来,每个地区的情况亦有差别,百姓不会用,使劲上,超标严重,然后把青蛙、鱼了什么的都给杀没了。